【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文言文中的論點,發(fā)揮文言文教育意義的多重指向,尤其是其中對學生的審美與人格教育。本文從多個方面闡述了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雙重指向,為提高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審美 人格 初中語文 文言文 雙重指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101-01
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收錄文言文計41篇,古代詩、詞作品更是多達50余篇,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下教材編者對古代文學的重視程度。然而要想切實加強對當代青少年的素質(zhì)教育,改善我國的基礎教育現(xiàn)狀,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深挖教材,發(fā)掘教材中文言文的教育作用。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文言文中的論點,發(fā)揮文言文教育意義的多重指向,尤其是其中對學生的審美與人格教育,在讓學生認識我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又讓他們認識美與人格的真正含義。
一 文言文與審美教育
初中語文中的審美教育并不是單一的讓學生認識美的事物,那是美術(shù)教師的責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意境美,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中華文學的文字美、語言結(jié)構(gòu)美、歷史文化美,讓學生看清美的內(nèi)涵,而不是事物表面的東西。
1.讓學生認識文體之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言,其主要特征是注重典故、對仗工整、表達流暢且不加標點。文言文的文體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形式,在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認識文體之美,是教師的首要責任。例如,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是表現(xiàn)了詩歌之美,自《楚辭》之后,到春秋末年的百家爭鳴,乃至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都具有極高的審美教育意義。這其中,通過文字的組合而產(chǎn)生韻律的美感,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而這些都是白話文力所不逮,無法比擬的。
2.讓學生認識韻律之美
韻律的美感是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有所體現(xiàn)的。而且極有意思的是,不僅是文字結(jié)構(gòu),即便在人名中,韻律的美感也能夠表現(xiàn)出來。如《出師表》一課。對于三國故事,相信許多學生都不陌生,然而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即大部分的名字都是單字,如孫權(quán),字仲謀;劉備,字玄德;關(guān)羽,字云長等。這是為什么呢?教師不僅要對課文含義進行講解,更要對漢朝文化做進一步的闡述。如“王莽篡漢”,以及漢朝的建立,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國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從歷史文化中尋找韻律的美感。
3.讓學生認識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華美學特有的范疇,任憑一個國家多么強盛,其文學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意境之美,與我國的文學作品都是無法比擬的。如《小石潭記》中“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僅數(shù)十字就勾勒出一幅美不勝收的場景??v觀全文,拋卻文中直觀的景色描寫,其內(nèi)涵在于作者含蓄地抒發(fā)了憂傷凄苦的感情,而這即是一種意境。在這一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原文,更要注重讓學生體會文章中的意境之美。
二 文言文與人格教育
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人類性格魅力的體現(xiàn),是人們頑強不懈的精神。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充分發(fā)揮作者作品中的人格精神,將會對學生產(chǎn)生巨大影響,同時也會使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標桿。
1.培養(yǎng)學生的自強與自信
《晏子使楚》一文向?qū)W生們展示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表達了晏子對祖國的熱愛及其自強的信念。但在課堂上,教師應如何向?qū)W生們表現(xiàn)呢?首先,可以用文中的對話來影響學生,既要讓學生在對話中感受晏子不屈不撓的精神,又要讓學生掌握語言運用的技巧。這還需要教師對課文進行細致的講解,以及制定完善的課堂教學計劃。其次,要從側(cè)面來加強學生的自信,所謂側(cè)面,即是要對學生闡述當時齊國與楚國的社會背景。通過強弱的對比,讓學生看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強,怎樣才能算是自信。《晏子使楚》是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不會直接表現(xiàn),卻更多的是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會。從教學觀點來說,這種表現(xiàn)方式更能夠讓學生心有所感,從而加深學生對自強自信的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文言文課文中,很多篇章都蘊含著作者濃厚的愛國情感和強烈的使命感,這些都是偉大人格的彰顯,是現(xiàn)代青少年應該學習和傳承的文化精髓。作為語文教師應借助文言文中這些豐富的資源,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建設祖國的憂患意識。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的名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就經(jīng)常被后人引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在這篇文章中無處不體現(xiàn)著作者崇高的英雄觀和為國獻身的精神;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只為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體現(xiàn)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情操。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優(yōu)秀范本和最好的精神食糧。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代表的是一種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更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沉淀與象征。文言文的語言借鑒作用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學習意義重大,這種文體能夠幫助學生認識中國文化,認識漢字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與意義,對學生奠定深厚的文學功底,更是具有啟發(fā)與導向的雙重作用。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積極情感和深刻論點,發(fā)揮文言文教育意義的多重指向,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益處與妙處,讓學生在認識我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同時,深切體會到審美與人格的真正含義。
參考文獻
[1]徐家永.文言文教學審美教育初探[J].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3(1)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