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唱模塊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要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為目標,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制訂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把三維目標加以整合并實施教學。而如何在歌唱的教學當中進行模塊整合呢?筆者通過近年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 歌唱中學會知識,培養技能
歌唱的教學,在許多音樂課上真的只是歌曲的學唱。特別是一些城郊或農村的高中,由于學生的音樂知識和能力相對較低,音樂教師為了提高所謂的效率,省去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以教師教唱學生模仿的形式進行教學。雖然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學習一首新歌的效率提高了,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掌握新的知識,再遇到另一首新的歌曲時,學生仍然束手無策。因此,高中歌唱教學的整合顯得尤為重要。一般,可分兩個部分完成教學任務,即欣賞和實踐。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入欣賞和歌唱實踐中,在欣賞和實踐中掌握、鞏固和提高知識與技能。例如,人音版《歌唱》第三單元“芳菲田野”。欣賞曲目為《漁歌》《春之聲圓舞曲》,知識和技能為合唱藝術的種類及歌唱的共鳴與咬字、吐字,實踐曲目為《踏雪尋梅》。根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目標,在欣賞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部作品的風格特征、文化背景和藝術表現力。歌唱的“共鳴與咬字、吐字”則在《踏雪尋梅》的歌唱實踐中學習、體驗并掌握。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藝術節、“紅五月”合唱比賽等活動,筆者就充分利用這些活動進行教學實踐。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實踐同樣重要,當學生站在舞臺上為一首合唱作品貢獻著自己的美麗聲音的時候,音樂教學的美感就已滲透入實踐當中去了。
二 歌中帶情——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1.在欣賞過程中,感受、體驗人聲豐富的表現力和美感
歌唱模塊里的欣賞為優秀的聲樂作品。在欣賞過程中,要注意模塊的特點,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人聲豐富的表現力和美感,引導學生用健康的審美意識規范自己的歌唱實踐,例如,人音版《歌唱》第二單元“贊美祖國”里的《祖國頌》,A段“太陽跳出了東海,……”4/4拍,旋律緩慢而開闊,展示了壯美山河的意境;再現的A段變為6/8拍,意境更為壯麗,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前者重在描繪意境,后者則強調抒發民族自豪感。其節奏由前者的平穩變成了后者的富于動感。在此,可以結合欣賞過程,讓學生用歌唱表達意境,抒發感情。通過實踐,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在實踐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得到情感的陶冶與升華。
2.歌唱活動包含歌唱技能的學習、訓練和歌唱實踐活動
歌唱活動包含歌唱技能的學習、訓練和作品的歌唱實踐活動。對于歌唱模塊來說,過程和方法對歌唱學習非常重要。樂譜的學唱,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視譜能力好的同學帶頭,相互學習。例如,在學唱《故鄉的親人》一曲時,練聲曲即為歌曲。二聲部視譜采取由能力強的同學教及教師幫忙的辦法學習。歌唱作品時,注意引導學生感知和分析,得出歌曲的主題——懷念故鄉,懷念故鄉的親人;歌曲的情緒——懷念的,傷感的。引導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表達不同的情緒、情境。如在唱“我的故鄉在斯瓦尼河畔,多么遙遠”一段中,“遙遠”的情緒是傷感的、惆悵的。應用緩慢的速度,弱的力度,暗淡、飄渺的音色歌唱; 在學唱《讓世界充滿愛》一曲時,二聲部的視譜采取了由能力強的同學教及教師幫忙的辦法來學習。歌唱作品時,得出歌曲的主題——讓世界充滿愛、和平,從我做起;歌曲的情緒——深情的、激動的、感傷的,第二篇章深情、緩慢,第三篇章歡快、激動。
三 唱與法合——合唱為主,過程和方法融入其中
以合唱教學為主,培養自覺的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集體精神、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歌唱課天然地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交流的特征,它有益于人際間的情感溝通及合作交流,而合唱在這方面尤為突出。在音樂課程標準里,“過程與方法”課程標準細化為四個具體目標:體驗、比較、探究、合作。以人音版《歌唱》第二單元“贊美祖國”里歌曲《同一首歌》為例,先讓學生聆聽歌曲《同一首歌》,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歌唱;再進行《同一首歌》的學習。在進行合唱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各聲部的聲音,保持聲部間的和諧與均衡。讓學生自身去經歷、去感悟,進而比較、探究、合作,使間接經驗轉化為學生的直接經驗。
歌唱課程的教學對于教師們來說雖然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但蘊涵諸多新的教學理念,而這種新型教學形式對教師們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歌唱教學是其他形式不可比擬的,愿我們共同努力,在實踐中探索,從理論的高度去認識,推動高中歌唱教學的水平。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