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這些奮斗在一線的教師有時會陷入一種“迷茫”狀態,不知該如何正確把握這些理念,因而導致在課堂教學中頻頻出現“失度”現象。
一 課堂生成“隨遇”而生
“為生成而教,為生成而學,為生成而為。”“生成性”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個核心理念、一個偉大策略,一個“時代”最強音,它指引著課堂教學發展的方向,帶來課堂教學的靈動和精彩。生成性課堂正是新課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新課堂”,時代召喚著“生成性”語文課堂。可是我們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課堂生成的內容一味地認可,把它們都當做是“無法預約的精彩”,那就有可能讓課堂失控,讓教學失效,而這種生成不是超越預設的生成,而是隨遇而安的生成。
1.課堂現象
(江蘇名師周益民老師在教《鷸蚌相爭》時的一個片段)“老師,我覺得課文有問題!”學生語氣很興奮,“你看,書上寫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干死在這河灘上!’你想呀,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是呀,是呀,這樣想來下面也有問題。下面課文又寫蚌得意洋洋地對鷸說:‘我就夾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而蚌正夾著鷸的嘴呢,怎么說話呀,一開口不就讓鷸拔出嘴了嗎?”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有了新的發現。接下來的十幾分鐘時間里,學生們就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2.觀點分析及策略探討
乍看這一教學片段,我們真的要為周老師理智對待突發的課堂生成,靈活地調整教案,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列為學習內容,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體驗,讓學生充滿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的教學處理方式拍手叫好。但是,細細琢磨、回味,到底生成了什么呢?表面的熱鬧似乎影響預設目標和教學計劃的實現,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也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泛泛而談、淺嘗輒止,最終也背離了生成的目的。學生已經“跑了題”,教師沒有及時把他們拉回來,而是和他們一起跑到了“寓言之外”,去尋找寓言以外的東西了,忽略了教育的“價值引導”。這能給學生帶來多少思考呢?因此這一生成是無效的,不是有效的。在課堂上學生經常會出現一些“驚人之語”,出現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時教師要敏銳地把握教學契機,不能任由學生牽著鼻子走,不知從哪兒入手深入點化、引導,要去巧妙地召喚潛藏在字里行間的人文內涵。這時教師更應該通過機敏點擊這些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爭辯、探討的信息,將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甚至“異想天開”引向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利用,引向對文本理解的促進和對新知識的渴求,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經歷一個更為充分、更加豐富的過程,獲得更多更深的體驗與感受。
二 文本拓展“隨意”而展
《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廣大教師逐漸明確了拓展學習資源的重要性。同時,一些教師的教學拓展也開始步入另一歧途:不適時機或過度,甚至失去了方向。在閱讀教學中,拓展的量度、和深度如果把握不好,反而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筆者聽過特級教師竇桂梅教學《火燒圓明園》一課,被她的個人魅力和獨特的教學設計構思所折服。特別是她 “超越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她的閱讀教學課堂中,筆者發現她拓展文本資源的次數相當多。以《火燒圓明園》一課為例:
1.課堂現象
教學中,竇老師首先是出示了一首課外小詩:“……荒野的風/嗚咽地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殘留的柱/痛苦地書寫著//一個國家的恥辱……”讓學生談談感受;之后,為了讓學生感受法國作家雨果對圓明園的感受,讓學生閱讀文章《雨果致巴特萊的信》;接著又讓學生看當年曾經參與搶劫的一位記者的回憶錄;隨后又出示李大釗的詩等。
2.觀點分析及策略探討
竇老師在整節課中所呈現的拓展資料,讓學生看得“眼花繚亂”,如同 “云里霧里”一般,但對課文本身語言文字的理解倒是一知半解。試問,孩子們連課文本身都沒有熟讀,沒有完全吃透,如何很好地理解這些文本之外的東西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把握“超越文本”的密鑰就是在一個“度”字的把握上。教師在拓展的同時要注意文本的價值取向,要放得開還能收得攏。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得以發揮,“牽住”學生的同時,又把學生培養成有自己思考的有個性的個體。同時,拓展的資源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能力有機的篩選、取舍,而不是不加選擇的全部拿來,再拋給學生。文本拓展是屬于語文課堂的,要姓“語”;文本拓展是“文本”的拓展,必須立足文本;既要重視內容,也要關注形式;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前經驗”;要能“放”得出去,也要能“收”得回來。
三 師生對話“隨興”而對
克林伯格說過:“教學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提倡“教學”是一種“對話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發展的今天,“師生對話”更是擺在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于是教師們都積極進入到了對話新時代,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玩得死去活來已成為時髦話題。
1.課堂現象
師:看過《三國演義》嗎?你能說出這本書中出現過哪些人物?請同大家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那個人物。
生:(紛紛舉手,說出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等主要人物。)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三顧茅廬》,(話鋒一轉)請大家猜猜該故事發生時諸葛亮有多大年齡啦?
生1:20歲!
師:低了。
生2:48歲!
師:高了。
生15:100歲!(全班哄堂大笑)
師(臉紅,但強作歡笑):太高了。
(最后總算一學生猜到了)
老師接著又讓學生趁熱打鐵猜當時劉備的年齡。這一猜,時間過去20分鐘。
2.觀點分析及策略探討
師生對話是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動態生成過程。以上這段對話雖然以師生的問答組成,但卻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對話,因為這樣的對話徒具師生對話之形,卻不具師生對話之實。顯然是對話的一種誤區。即對話的內容層次低,對話的對象僅是師生之間,對話的安排過于頻繁。真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童言無忌,戲說歪說。所謂師生對話,指的是蘊涵教育性的相互傾聽和言說,它需要師生彼此敞開的心扉,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因此,閱讀教學中的師生對話,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它不僅表現為提問與回答,還表現為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
讓學生自由發言,并非是取消教師的引導。理想的境界,是學生與教師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進;而這一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引領學生的過程。這里的關鍵是教師要善于捕捉契機—敏銳地發現學生發言與文本重點的結合點或鄰近點!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師生對話”變成有效對話,教師應先和文本進行對話,必須得做好點上的預設。在對話過程中,教師在孩子發言當中的肯定和點撥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教師要精選對話內容,特別是文章的空白點,它容易打開孩子的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能促使孩子去思考。
“度”作為衡量客觀事物的尺度、標準是普遍存在的,語文教學也有自己的“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課堂生成、文本拓展、師生對話如何開展,如何與課堂保持和諧平衡,都是應通盤考慮、認真推敲的。語文教學從來就沒有現成的“度”,也沒有不變的“度”。對于“度”的把握和操作,可以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句話概括,教師只有不斷調整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學中駕輕就熟,講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課來。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