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注意苦練基本功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連基本功都不強的教師很難贏得學生的信賴。教師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教學基本功,包括“三筆”字、朗讀、普通話、簡筆畫、使用工具書、作業設計、備課、課堂教學、教學研究、考核、批改作業等。二是學科教學基本功,包括掌握學科知識結構與特點,探索在學科領域中提高課堂效益和質量的辦法與途徑,發揮與本學科相適應的教學風格與個性,讓學生學會學習,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三是專業特長基本功,主要指教師除了精通所授學科知識之外,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基礎上具有收集運用各種信息的能力,并且能熟練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這就要求每位教師每周都要用一定的時間堅持“三筆”字、朗讀、簡筆畫等基本功的練習,保證質量,穩定提高。其他教學基本功的提高,還在于教師平時的學習和鉆研。教師的勞動具有創造性,要發揮這一特點,教師就要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改變原有的知識結構,更新和充實學科體系,提高教育理論素養,加強教研的深度和廣度,要做到這些,就要求教師善于擠出時間,選定一個專題,多翻翻理論著作和最新的專業報刊,多向同行中的佼佼者請教,深鉆猛攻,鍥而不舍。一名教師的能力高低是通過教學活動體現出來的,那么在工作中就要求教師具備以下四點。
1.要具備扎實的本學科知識和淵博的科學知識
高中的教學特點是知識系統性強,學生的思維活躍。要給學生一杯水就要求教師有一桶水,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的科學常識,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游刃有余。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做大量的高考題及模擬題目,對所教學的科目重難點知識進行把握,并且從一定的高度建立知識框架,系統地掌握知識。其次,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及考試大綱。而今,網絡發展得如此迅速,教師應充分利用好網絡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眼界,把自己用知識武裝起來。
2.要有鉆研教材,善于處理教材的能力
首先,要明確此部分教材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作用與縱橫聯系。對其重點、難點要一清二楚,胸有成竹地突出重點,否則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學就絕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其次,是如何恰當地編選例題與習題,要破除迷信,推敲課本例題與習題是否達到鞏固概念、提高技能技巧并啟迪思維的目的,靈活運用之間如有不足,則應另行選擇或自行編制。
3.要有組織教學的能力
第一,講課程序的設計。如何引入新課,如何講清新課,怎樣穿插新課的提問和練習都有切實可行的周密部署。新課引入的成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好的開頭就像好故事一樣引人入勝。
第二,各種意外差錯的估計。施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各種意外情況的估計是否全面與準確,主要取決于備課是否仔細,以及對學生情況是否了解。對意外錯例,因勢利導效果就好,對癥下藥便可藥到病除。
第三,對學生創見的積極鼓勵。在提問或練習中,有時學生的見解遠比教師高明,教師應當場給予總結、肯定與鼓勵。
第四,對教學原則的正確實施。例如“講練結合”的原則,要具體落實到能否達到啟發思維的積極效果,不能把“精講多練”機械地理解為只是45分鐘內的時間支配。
4.是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兩個方面。它是準確地表達教師的邏輯思維,組織與處理教材及運用啟發式教學的必備條件。書面表達能力很大方面是反映在教師的板書設計上,要標題醒目,條理清楚,繁簡得當,字跡端正,布局恰當。各科教師都擔負著教材教法的探討及某些專題的研究之任務,書寫各科論文當然都需要富有說服力的書面表達能力。口才是所有教師的基本功,對各科教師來說都需要提高要求,因為各科教學都需要語言精練邏輯性強。以上各方面如果能做到,并達到珠聯璧合的效果,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將會得到更快的提高。
二 充分發揮教育的示范作用
“藝高為師,德高為范”,當代教師的理想形象,要求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
第一,服裝打扮上要整潔、得體、美觀、大方;語言表達上要文明、準確、親切、生動;舉止風度上要謙恭、有禮、端莊、自然。這樣在點點滴滴中潛移默化,可以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審美意識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二,如果沒有內在的高尚品德做支柱,就不會長久地烘托出教師的智慧形象,教師的表率作用必將黯然失色。內在美要求教師敬業、樂業,熱愛學生,誨人不倦。“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只有了解、關心、尊重、信任學生,能與學生交朋友,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才能有“信其道”的積極效果。嚴格要求、公平對待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樹立威信搞好教學。教師的自強自愛,熱愛學生,無私奉獻,應該灌注于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才能形成高度的職業尊嚴感、責任感和教書育人的精神動力。
第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熱愛教師集體,團結互助育人,才能教書教得好,育人育得好,做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
三 樹立新的學生觀、知識觀
以往的教育觀認為學生就該接受現成的結論,不需要了解知識是如何生成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為什么,更不會提出問題甚至根據提出的問題想辦法解決。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而我國的經濟建設不只是要引入資金,更需要有一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科學技術產品。新課程改革應運而生。新課改就是要改變僵化的教材知識,改變死板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教材知識不再是只告訴學生結論,而是給出學生知識生成的過程,讓學生知道“是什么”以及“為什么”。同時,大量的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教師樹立了正確的知識觀,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新課改還要求教師認識到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去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樹立新的學生觀和知識觀有助于教師從總體上把握教學活動,更好地完成課程標準。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