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實驗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學會收集、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等科學探究的能力,養成質疑、求實、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因此,生物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實現新課程目標,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對策 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144-01
一 注重課前預習,為實驗開展做好鋪墊
不打沒有準備的仗,每次要上實驗課前,教師要布置好讓學生預習,只有讓學生預習并明確了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驟、注意事項,以及將與同伴討論的問題等,做到心中有數,學生進入實驗室后,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某些實驗,教師事先要把實驗要點和難點向學生講明,以便學生掌握要領,便于實驗,以充分發揮45分鐘的質量,達到實驗的目的,如練習使用顯微鏡,對于初一新生,他們剛接觸,有一定的難度,真想用它觀察一下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很想看看自己的手指里面的微循環到底是什么情景,天真好動而又躍躍欲試。所以,教師應事先告訴學生顯微鏡是精密的光學儀器,只能觀察到薄而透明的東西,想看到整個手指是辦不到的,然后做好示范,教學生使用顯微鏡的要領,在學生練習使用當中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對學生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 倡導自主探究,全面提升學生能力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究性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上述能力上,比起課堂教學來說有更大的優越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探究性實驗的過程中,應盡量做到讓教學回歸到生物學家探索新知識的原型,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索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和制訂實驗探究計劃,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等;注意學生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逐步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失敗的原因要盡可能考慮細致,盡可能多設疑,以激發學生思維。有時候,生物實驗不一定會取得滿意的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討論、分析實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這樣雖然沒有得到滿意的實驗結果,但學生對實驗的領悟得到了升華,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綜合處理生物學信息的能力。例如,在進行“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時,有的學生在實驗中往三支試管加入碘液后都變藍色,說明實驗失敗,本人組織學生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使他們認識到失敗可能與饅頭的多少,溫度的高低,溫水中放置時間的長短有關,討論之后有的學生還設計了饅頭的變化與溫度有關的一組實驗,使實驗進一步深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 強化實驗過程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客觀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所以在上實驗課時,教師不但要嚴格要求學生,而且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實驗器材,同時,在實驗前,要對一些可能產生危險藥品的安全使用方法交待清楚,讓學生懂得成功的實驗,不僅是規范地使用儀器和按照實驗步驟操作得出結果,而且操作過程還應是安全的。比如:要求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要做好記錄,如果一個實驗小組兩人,則一人做實驗,一人做記錄,下次實驗時互相對調,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實驗繪圖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照看到的實際現象繪圖,并在實驗課中當場完成。又如,在“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時,除了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方法步驟來完成外,還要啟發學生為什么要進行染色(若不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細胞透明度大,在顯微鏡下很難看清其各主要部分結構,染色了,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就可看得清楚,細胞周圍的空間是白色的,圖像清晰了,結果也就滿意了)。再如,有些學生即使不用牙簽輕刮口腔,用一滴口水,處理后也可以找到口腔上皮細胞,這是為什么?這些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迎合學生好奇的心理,逐步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意識到科學探究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以進一步推理和判斷。
四 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和諧健康發展
實驗完成后,應要求學生完成實驗報告,整理歸納在實驗過程中所學的知識,這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過程。還應利用時間讓部分學生談談實驗的體會和見解,如讓一些實驗認真觀察操作細致熟練,正確掌握實驗技能的同學談談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及收獲,教師或同學給予肯定的評價和鼓勵,讓一些實驗做得不夠好或看不到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同學談談失敗的原因和吸取的教訓,教師應抓住學生思考中出現的問題,因勢利導地擺事實、講道理,相互啟發,去偽存真,逐步讓學生認識到必須克服實驗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達到實驗的目的,增強實驗的實效性,讓學生親歷、體驗,認識到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馬虎,要實事求是,以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以便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在開展生物實驗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把學生的學習活動作為一種教學資源來進行開發,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整合與提升,從而張揚個性和力求創新。教師只有不斷探索,以創新的思路進行新的教學實踐,才能使這一研究繼續深化、拓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