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的網絡化教學改革模式。闡述了“伙伴教學”、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氛圍及運用網絡充分開展課外教學活動,增進校園網絡的運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終身學習的網絡平臺,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改革 網絡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153-01
經過調查研究,許多高中的教師都反映信息技術課的課時緊張,在規定教學時數內無法完成全部教學內容,學生也很難在課堂上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興趣,影響了教學效果,有礙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為了解決這一現象,我在教學中利用網絡優勢,實現教師與學生在網絡上進行溝通與交流,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創建網絡化教學模式。
網絡化教學模式是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將“基于網絡的學習任務”和“伙伴學生的主動學習”二者有機融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的實施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確立“伙伴教師”和“伙伴學生”,促進“伙伴教學”
伙伴教師是指將講授相同學科或相近學科的教師劃分為同一個小組,小組內教師共同備課、共同參與課程資源建設、互相聽課,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支撐項目、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共同參與的教師團隊。例如講授《網頁制作》《網頁動畫制作》及《圖形圖像處理》的教師為伙伴教師,伙伴教師共同研究教材、教學內容,共同參與教學與考核評價的全部過程。
伙伴學生是指將學生按照已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操作技能和興趣愛好進行分組的學生團隊,即學習小組。伙伴學生的組合主要以學生自己的意愿為主,教師統一調配,將學習成績優、良、中、差的學生進行平均分配,這樣有利于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伙伴教學”既指教師之間在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互相溝通、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又指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伙伴教學”能夠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提高學習效率,能夠培養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與互助精神,有助于團隊協作能力的形成。
二 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開展學生與學生之間、伙伴學生與伙伴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操作與演示等課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1.實施“四環節”教學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伙伴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將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劃分,每個單元由不同的項目作為支撐,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項目化教學,實施“四環節”教學法。
“四環節”教學法,即指項目展示、項目分析、項目制作、演示評價等四個步驟。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展示單元項目,伙伴學生及教師共同討論、分析制作方法及所應用的知識,學生自主進行操作,教師給予相應指導,最后學生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項目演示及說明,師生共同對所演示項目進行評價。
2.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實現有效監控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操作情況一目了然。即教師在教師端直接點擊某臺學生機進行檢查,對學生的操作情況進行了解掌握,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生端對教師提出問題,師生間進行網絡溝通,個別指導。如果發現學生不學習、開小差,可對其電腦進行控制,提示學生專心操作,以實現對學生的有效監控。
三 運用網絡充分開展課外教學活動
1.教師在網上發布課外拓展項目
教師根據編排好的單元內容,將課堂教學內容及課外拓展項目的要求發布到網站上或發送到學校FTP服務器上,學生可以隨時預習、查看、下載,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這樣即實現了分層教學,又實現了學生不同程度的發展與進步。
2.學生完成課外拓展并反饋給教師
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課外拓展項目要求,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制作出指定項目,將完成的項目發送到FTP服務器上或利用E-mail發送給教師。課程網站提供了交互功能,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進行網絡溝通,問疑、提交作業、查看教師反饋信息等。課外進行拓展項目的制作,有利于學生深入掌握課程的知識點并形成能力,有利于學生間的協作交流與共同發展。
3.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對教學做出調整
教師通過與學生溝通、查閱學生拓展作業及學生反饋信息對所講授的教學內容、項目、難易程度、講授速度及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也可對拓展項目進行分類,如必做項目或選做項目,也可以適當提供加分項目(即拔高項目),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不同層次的拓展項目,切合實際地進行教學,達到提高學生認知水平與促進認知發展的目標。
總之,網絡化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溝通的平臺,提高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增強伙伴間的交流溝通、師生間的互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及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