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發生著轉變。新課改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終身受益。本文就新課程理念下對高中物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 新課改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165-01
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不單單是對原有教育理念的改革,更是對整個傳統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革新與挑戰,對高中物理教師而言是一項嚴峻的考驗。特別是西藏地區的學生,他們在初中階段的物理基礎普遍較差,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地區還停留在教師“說”實驗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方法也非常機械,加之物理知識間有著較強的前后連貫性與系統性,使得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物理的興趣與信心。因此,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何在西藏地區實施新課程改革,就成了廣大教師所關注的課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 深入貫徹新課改精神,轉變課堂主角
由教師完全主導課堂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代的物理教育工作。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性能力,新課改賦予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角色由以前的趕路人變為引路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從中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物理規律。例如,在天體運動這一章節的教學上,先讓學生預先了解一些關于行星、人造衛星等的相關知識,課程伊始向學生發問,“用不同的初速度拋出物體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學生們積極開動大腦,各抒己見。有學生認為,如果豎直拋出物體,并且初速度足夠大,那么物體將脫離地球引力飛向太空;也有學生根據平拋運動的相關知識推測,如果平拋的初速度無窮大,那么拋體將永遠不能落地;還有學生認為,當拋體的圓周運動速度剛好與地球的引力和其作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相等時,拋體將沿某一固定軌道做勻速圓周運動。這樣既激發起學生探索未知事物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問題的習慣,不同于以往的灌輸式教育。
二 變質問為發問,引導學生發散思考
新課改中,教師的提問應不再同以前的質問,質問只是針對學生學習水平的一種考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從“發問”開始,發問能夠激發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教師與學生一起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才是發問。發問的出發點是讓學生自己去探求、開發未知,自己去了解、學習、討論、實踐、判斷、歸納、總結。讓學生敢于去探索,敢于獨立自主思考并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是發問的最終目的。例如,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的教學中,除了講解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和分析結果以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發散性問題:
思考1:實驗中為什么要舍去孔點密集的地方,從點疏的地方開始測量?
思考2:本實驗采取的是從原點開始每隔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分別標上點A、B、C、D……如果不是取5個點呢,結果會怎樣?
思考 3:在求每一計數點的速度v時,怎樣選取數據測得的結果最準確?
思考4:逐差法求加速度a的原理是什么?還有其他方法沒有?
思考5:實驗數據中任意兩段相鄰距離,可以求出加速度使用的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該公式在我們身邊所見的場景中能用上嗎?
三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不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而是一味地讓學生接受知識。學生的主動性長期不能體現出來,新課改要轉變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學,讓學生自己去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就能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樂趣,這是新課改的最終目標。教師通過情境式教學及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讓學生參與有趣的實驗等手段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工作中,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開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從學習中學到知識的同時,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讓學生把學習變負擔為興趣,讓學生長期自主學習。
此外,長期以來,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性與創造性。目前,小課題研究已成為國外教學及發達地區在作業布置中的一個重要趨勢。在美國,通常把小課題稱為project,其教材中有許多project。學生對于小課題的探究非常感興趣,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也更注重團隊的交流與合作。
學生進行小課題學習有以下優點:一是一個小課題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進行探索的余地與進一步思考的空間;二是在小課題學習中其過程十分重要,這是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是進行科學探究最基本的方法;三是學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實現,教師只起到了引導作用;四是小課題的學習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是十分有趣的,有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知物理的現實意義。
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是要改變傳統、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以知識為載體,利用多樣化的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四 總結
綜上所述,長期的應試教育對基礎教育的影響是深入的,它不僅影響了新課改的實施,最主要的是影響了教師對新理念的吸收。教師應努力將新理念滲透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過程中,努力讓學生享受教學這個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心態得到開放,思維得以解放。由此可見新課程、新理念的貫徹并非一朝一夕就可達成的事,必須依靠廣大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加澍.面對新課程的思考[J].物理教學,2007(2)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