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班級管理工作者和引導者,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對于高質量完成教育教學的各項任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才能有效地管理好小學生,讓他們熱愛班級,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從常規班級管理、行為習慣、賞識教育和家校溝通等幾個方面談談小學班級管理的藝術。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班主任
學校的基本單位是班級,而班主任則是班級管理工作的核心與靈魂。班主任的工作態度、班級管理能力和教育藝術水平的高低與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整體素養和組織能力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班主任不僅要盡心盡力教好自己任教的學科,還要帶出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的班級,這需要班主任付出艱辛的勞動和汗水。下面就本人的班主任工作實際談談小學班級管理的藝術。
一、切實做好班級的常規管理
開學的第一個月,新接手一個班級,要從常規抓起。只有把常規管理落到實處,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生活。
1.培養學生自覺守紀的習慣
小學生大多好奇多動。只有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才能讓他們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獲得終生受用的學習能力。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往往教學進行到一半,紀律就開始松懈。當有學生出現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時,我們可以適時講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謎語,或者進行一些小游戲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動腦、動手,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主動學習。同時,班主任還要及時地表揚和鼓勵學生的成績與進步,提升他們內心的愉悅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遵守課堂紀律。
2.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的習慣
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隊課或者是晨會課的時間,組織班上學生集體學習《小學生守則》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給學生講解其中有關文明禮貌的知識,同時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班主任還可以講一些童話故事或者是身邊發生的故事,使學生提高認識,陶冶情操。教育學生要主動向老師問好,進辦公室要喊“報告”,在家中對父母長輩要有禮貌,堅持使用禮貌用語等等。及時表揚表現好的學生,在班上評選文明禮貌小標兵,樹立學習榜樣。
3.培養學生健康衛生的習慣
班主任首先要教會學生應該怎樣做好值日工作,給學生耐心示范如何掃地、拖地、擦桌子、整理講臺等等,并且在一旁進行指點,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學生,指正學生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同時還要親自帶領學生值日,指導學生如何把衛生工作做得更加細致,比如如何擦玻璃,桌椅怎樣擺放,拖把要如何放置等等。小學生年齡尚小,剛安排的值日任務很快就會忘記,可以安排班上的值日生一周一換,人人值日。
二、樹立教師威信與講求民主
“有威則可畏,有信則樂從,凡欲服人者,必兼備威信。”只有有威信的班主任,學生才會心服口服地接受其批評和教育,班主任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威信的班主任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那么,如何才能樹立起班主任的威信呢?這要靠管理藝術和廣博的知識讓學生心悅誠服,用高度的責任感、崇高的事業心和無私奉獻的愛心去教育與感染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以身作則、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所以,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不僅要嚴格管理學生的行為習慣,更要做到有理、有度、有方。
三、及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
小學生處于身體發育尚不成熟的兒童期,心理發展處于較低階段,特別渴望班主任對他們的愛護與關心。有人說過,“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學生也是一樣,只有在他們被欣賞和激勵的時候,他們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班主任要時常用容光煥發的精神、贊美欣賞的目光、表揚鼓勵的話語對待學生,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做好家校的交流與溝通
班主任要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耐心講解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段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使家長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還要告訴家長需要配合班主任做好哪些事情,讓家長明白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家長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會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及時總結學生在本階段的學習和生活表現,對學生要以表揚為主,讓家長也激勵孩子,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任務。
小學的班級管理是一項既艱巨、繁瑣又充滿人情味的特殊工作,班級管理要因人而異,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管理工作要把握分寸、掌握時機,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處理事情要情理結合,對學生要以誠相待。只有這樣,班級管理工作才能水到渠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市.讓愛的種子播種在留守學生的心田[J].新課程教學案,2008(9).
[2]白云霞.班級管理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3.
[3]朱麗.淺談如何抓好班級管理工作[J].新課程:小學,2010(09).
[4]戴夏.新課程背景下班級管理“四”秘訣[J].新課程:下旬,2009(02).
[5]何立鳳.敬佩是班級管理成功的保證[J].學校管理,2011(04).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東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