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親源性心理問題,依據相關理論,通過聆聽、體驗、干預、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家庭變故,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學校應重視對親源性心理問題的系統研究與實踐,可有效地促進德育工作,成為廣大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幫教問題學生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親源性心理問題;家校合力;輔導
一、親源性心理問題的定義
有關調查研究表明,90%左右小學生的心理問題,60%左右初中生心理問題及40%左右高中生的心理問題與家長或家庭有關。所謂親源性心理問題,是指因不良的家庭影響和不當的家庭教育而導致中小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
二、親源性心理問題的成因
1.家庭結構因素
家長無形中疏忽了與孩子的情感溝通,缺少了對孩子的監管,家庭結構、家庭成員情感或情緒不穩定、不健康,組合家庭、單親家庭、有嚴重的感情和經濟糾紛的家庭、帶有暴力沖突或暴力傾向的家庭等,寄養、領養、隔代撫養問題等,這些因素往往導致了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家長的關注。
2.家長自身因素
在當下,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所有期望都寄托在這“唯一”的身上。相關研究顯示,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與學習要求超出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而孩子一旦實現不了父母的期望目標時,“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則會更加苛責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必然造成親子關系矛盾,無端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
三、親源性心理問題輔導的理念
1.合理干預家政
(1)保密原則。首先向家長保證不向第三方泄露有關家庭的任何信息,不在公開發表、交流的文章中透露家長的真實姓名或出現可能暗示某個具體家庭的文字。(2)自愿性原則。在危害性告知的基礎上,爭取讓家長主動咨詢。(3)價值中立原則。只針對家庭不合理的現狀或家長不科學的教育心理和行為,不批評家長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偏向家庭矛盾中的任何一方,一切以有利于其子女成長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4)整體性原則。利用家校溝通的各種途徑對家庭中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因素提出批評和改善的意見,在家校關系尚未達到信任和融洽的情況下,不貿然單獨向家長提出批評意見。
2.師愛可以撫慰學生來自家庭的心理創傷
輔導者要做的是優化聚群心理與聚群行為發生、發展的過程,探求對積極聚群行為的鼓勵、強化,以及尋求對偏離聚群行為的預測、預防和調控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有效的策略就是讓富有愛心的教師成為學生重要的交往對象,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變故,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驅動力。
3.孩子可以成為改變家庭問題的有效力量
孩子固然是家庭影響的結果,但也是影響家庭的關鍵因素。初中生在家庭中的作用不同于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認知能力和情感判斷漸趨于成人,孩子不僅是家庭中受呵護和教育的對象,他在家庭關系中也有一定的話語權。
四、親源性心理問題的個案輔導
1.聆聽學生訴說,疏導家庭煩惱
輔導者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因此,輔導者首先要讓自己成為學生樂于傾訴家庭煩惱的對象。要求做到公正、親和、關愛。即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不讓個案認為其在輔導者心中成為一個異類;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不讓個案望而卻步、欲說還休;“關愛”,即讓個案感覺到輔導者值得信賴,并能為其帶來解決問題的希望。
2.體驗學生處境,制訂合理計劃
“心理輔導不是教導是引導”“心理輔導不是控制是參與”。我們要充分調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行為表現,通過各種途徑接觸家庭成員,分析家庭狀況及其教養方式與學生心理問題的關系,與個案一起制訂輔導的預期目標,安排有效的輔導形式。
3.積極心理干預,化解角色沖突
通過訪談,幫助個案認識不良情緒、行為及其危害,用心理故事、榜樣暗示動搖其“非理性信念”,幫助個案養成用理性方式思維的習慣,建立良好的情緒與行為;以家庭作業的形式進行心理訓練,嘗試改變其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以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的改善喚醒家長的教育關注,主動改善親子關系。
4.相約家長訪談,形成家校合力
輔導者要告知家長其家庭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給學生心理帶來的不良影響;明確家長的教育職責,盡可能改善家庭教育的環境,改變家長的教育策略;聽取家長的訴求,解決家長的教育疑問,配合家長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形成教育的合力。
目前,較少有學校對親源性心理問題作系統的研究與實踐。一旦得到學校的普遍重視,將打開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成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解開某些教育死結的利器。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董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