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綜合化要求教師擁有知識的整合能力,使各科知識、技能相互遷移、借鑒、促進,互成體系,以構建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整合模式,擴展教學空間,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實現思想品德課的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知識整合能力;必要性;發展;創新
思想品德課是中學里一門重要的課程,新課程強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傳授基礎知識,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課不但有知識教育功能,而且有法律教育、經濟教育、政治教育等功能。思想品德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共同傳播知識、培養能力,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實現教學的綜合化,培養學生綜合認知能力、自主學習技能、多維發展能力,這是符合新時代的教育目的,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當前時代對新人才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知識的構建也體現了綜合性和整體感。對此,我們要提升思想品德課程和數理化、語數英、史地生等課程整合能力。
一、思想品德教師知識整合能力的涵義
知識整合能力指對各資源要素的不斷調整、組合配置,以期不斷地產生新的更好的效益。思想品德教師整合能力的發展,就是依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整合的原則,對學科內部各分支學科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加以整合,從而實現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等目標的整體效應。
思想品德課整合能力是以本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轉變為兼顧學科體系、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突出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由此形成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模式,它打破了學科界限,把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反映到課程中去,讓學生逐步把握學科之間越來越緊密的關系。
思想品德課教師整合能力的發展,要構建進行人文知識、科學知識、創新知識和實踐能力教育的新的課程體系。研究通過多種途徑,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驗,使“綜合化”課程的設置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創新發展。
二、教師培養和提升學科知識整合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有的思想品德課教師所具有的教學理論已呈“過去式”,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式保守,在長期貫徹應試教育的模式時留下了“后遺癥”,形成了較為保守固定的教法。理論與實際相脫節,課堂缺乏靈活性。一節課結束,學生不知教師講了些什么?不難看出,這種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思想品德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雖然課程改革在進行,但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使教師的教學方式落后于時代,因此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不斷提高思想品德教師自身的素質迫在眉睫,作為教學的協調者,要善于引導學生將各個學科知識進行整合,使各科知識、技能相互遷移、借鑒、促進,形成“能力鏈接”,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要求思想品德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識,提高知識的整合能力,給學生提供較為完整的知識,探究世界的知識鏈,在教學方法上要有一套自己的創新模式,改變目前某些課堂教育落后的現象。
三、構建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整合教學模式,實現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發展和創新
在當前的教學中,思想品德教師必須跳出自我封閉的學科本位意識的認識圈子,樹立整體、綜合的素質教育課程觀,加強學科知識內部的縱橫交錯及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在學科的交叉、碰撞、滲透與融合的關聯中把握教學,以構建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整合模式,拓展教學空間。
1.思想品德課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整合
中學各學科知識之間是融會貫通的,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在課堂上把思想品德課看成純政治理論的,把各科知識綜合起來來講,潛移默化地培養綜合知識能力,激發學生用各科知識理解思想品德課的知識,又用思想品德辯證思想指導其他學科。例如,在思想品德課上不僅會獲得極為豐富的知識,如文學典故、詩歌,還能接受更多的文學知識,思想品德課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文學色彩,從實踐上看,語文教學內容具有人文性。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多彩,這些課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詩歌文章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強烈的思想情感,用這樣的語言材料去教學生,讓學生受到雙重教育,很容易讓學生接受。我在上七年級上冊《享受學習》這框題時,采用了故鄉與天堂——寫楊利偉乘“神舟”翱翔太空時所寫的詩歌,我們體會到詩歌對太空美的描寫,月球這一高懸太空的美麗天體,數千年來,不知引起了人類多少的遐想和幻想,歷史永遠記住了這樣一個平凡而又不普通的日子——2003年10月16日。從學習中逐漸了解世界奧秘的時候,學生會發現生活中還有更多有趣的現象和問題,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并且還能接觸到許多最新科技信息,最前沿的科技知識,感受和理解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更富有文學色彩,更具邏輯性、研究性和實驗性。
2.思想品德課與時政內容的整合
新課改下的思想品德課程應從課本走向社會、走向實踐,雖然教材是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編寫的,但都會成為過去式,和教學實踐必然會有個時間差,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師要把時政教育引入課堂教育,以新課標為指導,以遠大的視野、政治胸懷,裝備自己,要打破唯教材為文本資源的落后意識,只要是含有德育元素的所有資源都可以為我所用。而我們生活的世界無時不發生著新聞,又可以作為我們取之不盡的資源,也讓思想品德課生機勃勃,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材的先天不足,思想品德課不再是空洞的說教。加入時政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把握了時代的命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時代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思想品德課與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的整合
新課標非常注重提高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孩子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上思想品德課時我盡量用音樂、美術、體育等多種手段,設計一個個高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例如,音樂會給人美的享受,在上七年級上冊《讓生命之花綻放》這框題導課時,我播放了劉歡的《從頭再來》這一曲,“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從頭再來唱出生命的最強音,人的一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只有直面生活的挑戰,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才能把握生命的羅盤,走向更加輝煌的人生。在音樂的氣氛渲染下,激起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在良好的氛圍中進行教學,使學生樂有所獲,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思想品德課與社會實踐能力的整合
教師要認識到社會實踐活動是本學科教學必不可少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師不但要增加課堂教學的活動成分,而且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家庭、社區的活動,提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學以致用,這是思想品德課程的最終目的。并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師要開闊眼界,大膽創新,改變過去那種局限課本的通病,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實踐中去,真正把理論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直接與客觀世界對話,使理論和實踐結合,找到著陸點、共振點。
總之,思想品德課應該在空間的拓展中和時間的推移中,找到主體多維的世界,真正成為各門學科的主帥、學生思想的主導。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生資源,要綜合利用多種資源,使教材上平實的文字變成活生生的教學素材,使學生在探索中成長,在成長中探索,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把課堂變成一個關注學生成長的樂園,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等,擴展思想品德教師的教學空間,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實現思想品德課的發展性教育、創造性教育。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進修學校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