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一個實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從預習、備課、課堂教學、布置作業等幾個方面談如何貫徹新課程理念。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新課程理念;新做法
2005年秋季江蘇省全面實施新課程,作為一名普通中學的政治教師,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找貫徹新課程理念的最佳方法。下面,我就結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的一些做法。
一、預習“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課堂學習的基礎,是提高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的前提之一。以往,我們的預習主要是預習書本知識,甚至還要求學生做預習筆記,概括每堂課要講內容的大意等。新課程的理念之一是要以人為本,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貫徹好這一理念,我對預習這一環節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不僅要求學生預習書本知識,還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查閱書籍、網上下載,實地考察等掌握大量的書本以外的知識,來充實我們的政治課本。
我在要求學生預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課時,分四個小組要求學生分別去調查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們身邊的實施狀況,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歷史知識分析為什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學生要完成這樣的預習,首先不得不反復研讀書本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還要去走訪身邊的一些人大代表,再結合相關的史實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預習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關心天下事,還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二、備課“新”
任何一種有目的的活動,為了達到預期目標和獲得理想效果,都必須在活動之前認真設計。課堂教學要在有限的時空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優質高效地達到預定目的,完成預期任務,更需要進行細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設計,可以說,認真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傳統的備課都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據此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方案。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學設計方面要求能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使之適合于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發展的現狀與要求;與學生共同創設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選擇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由此可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備課不僅是備大綱、備教材、備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因為學生是發展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他們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他們的智慧潛能像宇宙一樣深不可測。如果不對他們有深入的了解,是很難達到預期目標的。對此,我在備《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課時,除了認真研究新課標、新大綱、新教材外,還特地查閱了初三的政治教材,了解他們在初中階段學習相關內容的情況,另外,還專門找了部分學生了解他們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有疑問的地方和感興趣想了解的地方。了解這些情況后,我再一次分析課本,發現本框要講授的兩大知識點中,第一個知識點學生沒有系統學習過,比較陌生,而第二個知識點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有了這樣充分的了解,我在備課時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把重點放在第一個知識點民主集中制的講解上,而對于第二個知識點,直接設計了兩個探究題:(1)為什么說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中國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2)為什么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課堂討論,最后進行歸納總結。這樣不但能把重點放在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而且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通過討論融入枯燥的政治學理論學習中去。事實證明,學生對探討性問題的討論非常投入,得出的結論非常完整,并且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也大為提高。
三、課堂教學方式“新”
傳統的教學,總是要緊扣文本,深挖文本中的微言大義。這種授課,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知曉文本的作者說了什么,同時也讓學生接受作者的觀點,并把作者的觀點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間,形成思維的一致性。和傳統教學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課程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是要培養學生受用一生的良好的學習方法,是立足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全新教育理念。這是一種允許懷疑,允許個性化解讀課文的思維模式,把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能綜合運用相關知識來進行獨到的分析判斷的能力的人才,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來要求,它所建構而成的,是充滿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課堂新理念。
從這一根本點出發,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教師要把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作為自己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目標來進行落實。為此,我在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課時,講到“為什么說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中國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時,就是在不做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學生討論,并結合預習的內容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才能、積極性、主動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把關注學生的發展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來進行落實,這完全符合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理念。
四、布置作業“新”
布置作業是中小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因為這一環節被放在課堂教學的最后,人們往往對它研究、重視得不夠,但作業具有反饋、檢查、診斷與評估等多種作用,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檢驗教與學兩方面的效果,及時發現教與學兩方面的缺失,以便及時采取措施回授補救。并且作業的質量和數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可見,教師布置作業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項教學藝術。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傳統的設計和布置作業方法,往往是布置枯燥的、理論性的書面作業,而忽略了實踐性、體驗性和操作性的作業。事實上,學生最不愿意進行機械的抄寫,最不愿意背誦記憶純粹的概念。《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稿)》基本理念第四條直接強調了新課程實施的實踐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要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挑選出來,把來自于實踐的理論知識和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聯系起來,讓作業貼近生活、接近社會、融入大自然,使學生既樂于接受,又能鞏固掌握所學的課本知識,做到兩全其美。
我在上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課后,就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走訪當地的人大代表,向他們反映當地群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傾聽他們對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看法,寫成政治小論文。”做這樣的作業,不僅避免了硬性規定要學生去機械識記基礎理論(但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作業又必須掌握好基礎理論),還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讓教學真正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我們全體政治教師一起努力,不斷實踐,勇于創新。
(作者單位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