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反復思索一個問題,即在新課改中如何看待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在新課標的導航下,不少教師十分注重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營造課堂的平等、自由氣氛,整個課堂都幾乎在以學生為中心。頗感遺憾的是,一些課堂倒是熱熱鬧鬧,學生自主得過了頭,但知識、人文素養收獲幾何,值得打個大問號——這恐怕應該重提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問題了。
教學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這是個基本理論問題。無數實踐證明,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弄清在教學中,教師為什么要起主導作用,怎樣起主導作用。只有弄清這些問題,才能真正理解新課標,走進新課堂。
新課標已頒布幾年了,新課程改革呼聲極高。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一大批建設文明、富強的偉大祖國的高質量人才,以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變化大格局。搞好教學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而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就不可忽視。如此說來,也就該談教師怎樣發揮主導作用了。
教師應真正明確自己的工作重大意義,全面理解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切實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實質,才能自覺熱愛本職工作,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滿腔熱忱地投身教改,并真正做出貢獻。
教師是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在社會的持續和發展中起著不可缺少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傳遞人類文化知識,是教師的重要社會職能。要傳遞知識,首先得自己有知識,要有“一桶水”才能倒滿“一碗水”,因此,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根本條件。教師應根據學科實際和教學需要,妥善安排業務學習和進修時間,勤學苦鉆,既要充實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又要不斷完善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既要有教學新理念,又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懂得教學規律,又要善于組織教學活動,這樣便會真的是“學高身正”了。
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效果這一環節上。新課改對課堂教學的要求甚高,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就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熟悉和掌握教材,認真備好課,(或科學地設計課件)。要備好課,(或設計好課件),就得明確教學目標和要求,找準重點和難點,選好教學方法,設計好教學步驟。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想狀況、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知識水平。總之,教師要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才能在課堂上既可以與學生溝通思想,平等對話,又能始終控制課堂教學主動權,才不至于使課堂熱鬧一陣就完了。
我們不主張“學生中心論”,也反對“教師中心論”。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但教師應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能控制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既展現個性,又能學到一定的科學知識,還會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新課標精義之一是改革教學,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文性特點。通過課改,以培養有鮮明個性、人格發展、生氣蓬勃、知識豐富和積極參加日常生活,有一定創新能力的人,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并沒有被否定。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仍十分重要。既要提倡它,又要注意把學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既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更要激勵學生的主動性,二者要緊密結合。教師有責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覺地獲取科學知識,獨立地利用舊知識去探究新知識。
(作者單位 四川省鹽源縣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