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一文,課本上對《論語》作了這樣的解釋: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對孔子的注釋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唈(現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查閱七八九年級“語文”只挑選了《論語十則》、《大道之行也》兩篇文章。再查閱“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初審通過”的七年級“中國歷史”,發現在11課《百家爭鳴》中對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作了42字的說明,講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用了91個字,解釋“仁”用77個字。對孔子整理《詩經》、編定《春秋》、編定《論語》用61個字。介紹孔子游列國辦私學等用了138個字,提出一個問題是:“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體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認為這句話對嗎?”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了解僅此而已。而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辦起孔子學院,掀起了孔學熱潮。那些舉辦“孔子學院”的國家,為什么會如此崇拜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孔子?中外有如此之大的反差,不免叫人產生疑惑。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張鳳娟主編的《五經四書》,前言上說:——在人們的意識中,“經”是至高無上的書。它涵蓋了中國幾千年人文科學的方方面面:《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先秦詩歌總集,傳為孔子刪訂——熟悉“五經”,就熟悉了中國古代社會物質和精神的各個方面,古人將其作為進入社會,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必修基礎。——成了讀書人必讀經書。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精神構架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此書如此之好,七八九年級學生多讀幾篇又有何不可?
關于“仁”的格言,《論語十則》只選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②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論語十則》中有:①“……學而時習之……”;②“……傳不習乎?”;③“溫故而知新……”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⑤“……知之為知之……”。在思想品德修養方面,《論語十則》選有: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③“見賢思齊……”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⑤“……松柏之后凋也”等七則。
孔子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其創辦學校的宗旨是“化民易俗”的“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個“大學”應是“大家來學習”。那么,大家來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要使光明的德性得以彰明。要求人人彰顯光明德性,要想實現這個偉大理想,必須全民參與,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辦學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的文明精神素質,使之建立一個和諧安定的理想社會,他有“大同”“小康”的政治抱負,他有“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的精神氣質,他有“不食嗟來之食”的民族氣節,他有“苛政猛于虎”的疾呼……總之,孔學的內容是浩如大海,讓人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
七年級《歷史》上對“仁”的解釋是:“仁”指個人的人格和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對方人格。依此解釋,適合七年級學生學習的有關“仁”的格言很多:例如:①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③子曰:“巧言令色,鮮為仁。”④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我想若選①可以教育學生讀書要樹立理想,切莫貪圖安逸。選②可以從反面說明“仁”對個人的重要性。選③可以向學生介紹不仁的外在表現。選④也好對學生進行“仁”的教育。課本所選兩條都是要求學生終身做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終身行之”。要學生終身牢記的倒不如要求學生知道愛什么恨什么。在品德修養上、內容上“見賢思齊”與“擇善而從”意思相同,且同時出現“焉”,而這兩個“焉”的用法不相同,又因文中已有了虛詞“之”的多種用法。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制訂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教師標準,他提出了“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他提出了對學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的作業要求,倡導“豫”“時”“孫”“摩”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特長要“長其善而救其失”,還總結出“后禁”“后學”“雜施”“獨學”“燕明”“燕辟”六個教訓,他嚴格要求學生,“玉不琢,不成器”,就連學生發問都要這樣:“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他這樣關愛學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在教與學的諸多格言中,應有盡有。而課本所選學習態度和方法的1和2應刪去一個,因為都強調了“習”一個內容。如果想把學習上的學、習、思、知更具體更細化的話,把“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加上去或作為課后練習,在學習態度和方法上對學生可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還有孔子的“道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的好學精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何有于我哉。”的謙虛美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君子風度……
孔子文化的諸多方面內容不選,卻選《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孔學在義務教育階段卻讓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如此之少,且又重復?實是叫人不解。
總之,孔學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思想之魂、文化之魂,孔學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根本。我想:孔子辦學在明明德,化民易俗。今天的九年義務教育中的語文學科,不只是讓學生識幾個漢字懂得幾個詞語而已,也應該把“明明德”放在首位,讓學生脫胎換骨,以達到更高的境界。教材選錄孔學時,除不重復外,還要增加一些與中學生相適應的內容,或是借鑒一下外國的孔子學院的教材。
(作者單位 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陶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