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這幾年中考、高考作文的命題走向來看,“求真務實,面向生活”已成為主流。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體現這種精神?如何改變以往作文教學的被動局面?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依托生活,巧設情境”是一條非常好的捷徑。
關鍵詞:生活;情境;作文
作文教學歷來被稱為老大難的“老大難”。張志公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在普及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個‘老大難’,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老大難’,換言之,作文教學是‘老大難’的‘老大難’。”于是,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一到作文課,學生緊皺眉頭,一籌莫展,怨聲載道。如果教師教學得法,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不斷探索符合學生的作文訓練方法,打破“教師隨意命題,學生苦于無米之炊,批改、講評老師一手包辦”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模式,真正把作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樂于寫,有東西可寫,就能改變作文教學中的被動局面。我的做法是:“依托生活,巧設情境”,使學生找到自己所需表達的內容,產生一種要說、要寫的沖動。于是,師生產生共鳴,學生樂于寫,教師樂于教,將苦事變樂了。這樣,之后,作文教學的“效益”不是馬上就體現出來了嗎?
在作文教學中設置情境,就是通過對一定事物的形象描述或模擬,設置一定的環境氛圍,融入生活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感,從而展開想象的翅膀,開拓思維的空間,挖掘生活中的美感,表達自己的情感。
那么,如何“依托生活,巧設情境”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指導學生善于觀察、感受
教育家葉老曾指出:“要闡述事物,必須首先認識它們,了解它們,唯有下工夫去觀察。”除了要善于觀察,還要善于感受。馬克思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本人認為,要讓學生向生活要作文,就必須培養學生觀察、感受生活的能力。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離開了生活,那只不過如七色彩虹一樣,雖美麗卻沒有生命力。而觀察、感受正是“擁有”生活的最佳途徑,永葆作文“青春”的“靈丹妙藥”。其實,“太陽東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萬物春發秋實,人的起臥衣食,皆為文章。”
二、啟發學生調動生活素材,進行合理的想象
教育家夏丏尊曾在《文心》一文中告誡我們:“于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沒有字的書”就是指感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學會提煉寫作的材料。如,指導《意外》這篇作文時我設置了這樣的一個情境:在運動會上,我們班捷報頻傳,分數節節上升,眼看我班的分數就要領先了,最后決勝的是女子400米接力,這是我們班的強項,勝利在握,可是在第二棒的時候,意外發生了,運動員突然摔倒在跑道上。這時,助威的學生是怎樣的神態?運動員又是怎樣的神態?運動員的成績最后怎樣?我們班的學生對這件“意外”有什么議論……此情境大家都經歷過了,我一說出來,學生就沸騰了,他們發現生活中自己也有這樣那樣的“意外”。
三、精選課外讀物,品讀有字之書
作為初中的學生,他們的知識畢竟有限。我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討厭寫作是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課外的優秀文章既是作文的范例,又是間接、有效的積累。教師要用范文調動學生似曾經歷過、見過的感覺,并用情境遷移法來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使他們燃起創作的欲望。平時,我除了給每班學生訂購《中學生作文指導》《語文周報》《作文報》,并要求他們做好讀書筆記之外,我自己也有意識地精選一些范文,在課前朗讀給學生聽。有一次,我朗讀了一篇題為《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文章,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反響,文中父對子的無限關愛,子對父的無限信任,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學生,使他們萌發了一種想抒發自己情感的強烈愿望。于是,我趁熱打鐵,布置學生寫了一篇以“父(母)愛”為主題的文章。這樣的作文容易寫成功。
作文教學的改革方向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從這幾年中考、高考作文命題趨勢來看,主要體現了“求真務實,面向生活”的精神,而目的就是為了主導中學作文教學。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寫自己身邊的事,說自己心中的話,抒自己真摯的情。”“依托生活,巧設情境”,就能使學生充分地表現自己的才能。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育才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