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是一門以視覺為主導的學科,由于其本身的專業性和特殊性,使得很多美術老師認為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的主體教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認為只要學生有興趣學,課堂氣氛好,就體現了學生本位教學,實則不然。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新課標所提及的學生主體教學并不僅僅是指表面上的教學氣氛是否活躍、學生是否學習得開心、是否有新穎的教學活動等等,而是指從教學目標開始,教學設計、教學重點、課堂作業等都應以學生為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走近學生,關心學生,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教學氛圍,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課堂中從被動接受逐漸轉變到自主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怎樣設計適合學生的教法呢?我們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組織教學,使課堂教學結構和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相一致,有利于學生接納、內化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并外化為能力。例如,傳統的靜物寫生,一般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經過定向思維,擺好靜物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寫生訓練。如簡單的色塊組合、調子訓練等。這樣勢必會產生或多或少的被動因素,如,學生會因坐的位置不適宜入畫,或因靜物擺放組合不當不能調動起繪畫的激情等。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繪畫基礎、技法,教師不妨在靜物寫生教學中試用“移位”教學法。即隨意放些襯布和一大堆靜物。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通過思維想象進行移位組合后,再根據眼前所擺放的靜物默畫一至二幅,形成結構的意向,即創造。這樣就形成了組與組之間的競賽,調動了學生的繪畫激情,真正落實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課堂出現沉悶時,教師應該及時調整,對學生的發言要及時總結,對學生的錯誤認識要及時糾正,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引導,這才是教師應該做的,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做一個民主型的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高中美術教育關注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生活背景,充分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為他們創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條件,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美術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在教學過程中,要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美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使學生在自覺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美術知識,形成自己的美術思維方式并用它來認識世界,提高美術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盱眙縣都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