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藝術領域指出:“要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果殼、蛋殼、樹葉、種子、石塊、稻草等,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幼兒既熟悉又新奇,它們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喚起幼兒的創作欲望。同時還可以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使幼兒切身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一、廢舊材料大集結
將一些廢舊材料運用到幼兒美術創意活動中,彌補了幼兒美術創意活動材料單一的現狀。這樣,幼兒不但從中享受到美術創意活動的樂趣,而且也從小獲得環保意識和環保技能,實現廢舊物品利用后的“美化”,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1.自然類材料
如,菜場里的河蚌殼。在親子創意大賽中,在蚌殼上作畫——“福娃”“京劇臉譜”等,或做蚌殼造型——蚌拼粘成蝴蝶等。
2.紙制品、印刷類材料
如,廢棄的紙盒。可作為幼兒美術創意活動的材料,尤其是排水畫、滾珠畫、吹畫這些顏料易溢出的美術活動,幼兒在這種盒形畫板中刷色、滾動顏料小球,效果最好。
3.塑料類材料
如,廢棄的瓶蓋等。可在各色瓶蓋上打洞,將彩色吸管剪成小段,讓幼兒運用穿、結的方法自制彩色風鈴,搭配上小鈴鐺裝飾教室等。
二、簡單創作階段——動起來
剛開始,幼兒的動手能力,如撕、剪、貼、揉等動作能力還較弱,而且沒有此類創作經驗,不宜讓幼兒嘗試過難的操作內容,我們將第一階段的目標定位在“能用多種材料表現單個物體”。基于此,組織幼兒創作人物和部分動物,初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幼兒的撕、剪、團、搓等技能都有較大的進步,產生了使用廢舊材料創作的意識,并初步積累了創作經驗。
關于《創意筆筒》課堂實錄片段:
教師:“有什么辦法可以把廢舊的瓶子變成有用的東西呢?”
幼兒1:“可以用剪刀剪成有用的東西。”
幼兒2:“我們可以放一些石頭在里面,封上口變成響筒,音樂課上可以用。”
在幼兒的“奇思妙想”中,出示大班幼兒制作的筆筒圖片,再次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活動興趣。
三、主題創作階段——創起來
在幼兒掌握了一定的動手技能的前提下,我們開始了主題創作。主題選用的都是開放度極大的內容,如,“高樓大廈”“海底探險”等等,便于幼兒展開想象。此階段剛開始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在每次主題創作前,引導幼兒充分地想象,幫助他們確定從哪個角度去表現主題,鼓勵他們與眾不同;結束講評時則側重于一些合作方法與技能。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以欣賞、鼓勵的口吻激勵幼兒,使他們的創作熱情始終保持在最高點。
《報紙魚》活動的小插曲
剛開始創作時,就有個別幼兒喊不會做,我就問他:“是哪部分不會做?”“你再試一試好嗎?”
啟示:遇到困難時,個別幼兒希望教師幫他完成。教師先用只教不幫的方法,把創作的機會留給幼兒,鼓勵幼兒自己嘗試。
四、自由創作階段——樂起來
幼兒在前面階段的學習中已經獲得了較強的能力,積累了較多的廢舊物品創作畫面的經驗和心得,這為他們自由表現自己的想法打好了基礎。在這個階段中,正規的教學活動相對減少,而非正規的區角活動、創意室活動相對增加,教師對幼兒的要求基本只是技能上的要求,不對主題做限制,對孩子獨特的創意表示贊賞,幫助孩子獲得成功與自信。到了這一階段,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獨立性、自主性、動手能力都有了較佳的發揮與表現。
1.示范法
例如,畫《風箏》時,對于抬頭人物的五官、頭發,幼兒容易倒置,教師將此人物的動態進行示范,讓幼兒在短時間內把握好重點,從而引導幼兒在此基礎上主動地、投入地完成作品。
2.教學互動法
例如,畫“京劇臉譜”,組織幼兒收集各種關于京劇人物的臉譜圖片、影像資料,通過欣賞京劇人物臉譜,發現臉譜上出現的色塊分割、色彩搭配,點、線、面的組合,初步了解人物性格與色彩的關系與搭配,幼兒提出自己設計臉譜人物的想法,教師在幼兒基本掌握了臉譜設計繪畫技能之后,提出:“我們可以將臉譜畫作為裝飾,畫在不同的物體上嗎?”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幼兒提出畫在T恤衫上、蛋殼上、床單上、瓷磚上,在不同的材質上作畫,不同的吸水性讓幼兒對繪畫材料的奇妙高興不已。
3.操作感知法
例如,裝飾《動物鞋子》時,幼兒收集了大量的虎頭鞋,通過觸摸實物,感知動物鞋的基本特征,在熟識各種動物形象特征的基礎上,幼兒在各種廢舊皮鞋、布鞋、球鞋的鞋面上畫動物頭,從而使幼兒在作畫中,通過各自不同感知的積累,拓寬繪畫活動的空間,使幼兒更加大膽,更加敢于表現。
總之,我們需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引導幼兒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廢舊材料進行藝術的多元創造。這樣,我們的世界將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幼兒發展與教育評價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陳鐵橋.幼兒畫創作開智法.世界科學技術,1996(04).
[3]沃建中.智力研究的實驗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新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