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杜郎口、洋思、兗州等學校在課改方面的成功實踐和經驗推廣,廣大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對于課堂教學模式的看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學校大興“課堂教學模式”建構之風,好多學校就靠所謂的“模式”,成了“名校”,好多教師靠自己的所謂模式,成了“名師”,還有許多教師在不斷地復制那些“模式”,好像有了“模式”就有了改變教育現狀的“靈丹妙藥”,好像把他們的“模式”搬過來,教學質量就提高了。一時間,“模式”之風大有吹遍神州大地之勢!
課堂要不要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我的看法是,我們既要教學模式,又要反對模式化教學。教學模式指的是教學過程的基本結構或典型形式,它是一個實踐概念。實踐證明: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存在的,教學方式可以借鑒與模仿,但不能教條地照搬、照抄。
我們倡導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的本質就是個性化教育。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學習方式和方法,教學的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沒有哪一種學習方式對所有的學生、所有的學習內容都是有效的,離開具體的學習內容去談學習方式是沒有意義的。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有效性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模式只是一種措施和手段。采取哪種模式是要服從和服務于教學有效性的,采取哪種教學模式,還要看學科特點和學科性質,而不是千篇一律套用一種現成的模式。無論采取什么教學模式,教師都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進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無論采取什么教學模式,教師在研究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研究教學管理的方法,多和學生溝通交流,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無論采取什么教學模式,教師都不要忘了自身的責任——教書育人。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就要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就應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克服浮躁的心態,擺脫功利主義的誘惑,越是在紛繁、熱鬧的氣氛當中,我們越是要沉得住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自己豐富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來創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如何對待當前教學模式的流行,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既要學習和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取長補短,又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個人特色,揚長避短,加強學習,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再好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也不能一勞永逸,還需要不斷調整、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 吉林省柳河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