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通常以課文為基礎,其目的是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進行了分析與探討,為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
一、前言
高中數學傳統的作業模式,往往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是衡量學生是否掌握教材知識的重要指標,傳統的作業模式雖然對鞏固學生知識有一定的幫助,但其強度較大,且機械重復,往往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壓力,因而容易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新課標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開始嘗試調整數學作業結構,并逐漸形成新的作業模式。
二、高中數學作業
1.嚴謹性
高中數學具有較高的嚴謹性,其結果往往是既定的,無法改變的,解題過程只是對結果的一種確定。同時,由于高中數學具備較高的嚴謹性,因而其數學作業也具備較高的嚴謹性。
2.頻繁性
在高中教育中,數學是一門基礎科目,其課程基本上天天都有,高中數學課程的頻繁性,意味著高中數學作業的頻繁性?;旧?,學生每天都會有數學作業,高中數學作業的頻繁性大大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3.抽象概括性
與高中其他科目相比,高中數學所涉及的知識更加抽象,具備高度概括性的特點,高度的抽象、概括使高中數學知識與生活事例嚴重脫離,其側重的是形式上的空間關系及數量關系。因而在高中數學作業中,許多數學習題,其語言也是高度的抽象概括,內容基本上都是與生活脫離的空間關系及數量關系,即使是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應用題,其解題也是一個抽象的過程。
三、高中數學中關于作業結構調整的嘗試
1.自選作業
具體做法:教師依據教學單元設置眾多的數學基礎性作業,但只要求學生每日完成其中的一樣作業,在降低學生負擔的同時,讓他們擁有自由選擇作業的權利。
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體現出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進而可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讓學生在作業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2.研究性作業
具體做法:(1)教師在布置作業中,只給出一定的范圍或者專題,讓學生自由地選題。(2)學生依據教師所提供的范圍或者專題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3)對作業進行反饋及必要的修正。(4)作業成果最終形成。(5)學生對作業成果進行匯報,并針對此次作業進行必要的交流,教師對學生的此次作業進行評價。
特點:學生擁有自由選擇作業的權利,體現教師尊重學生的思想,通過對作業成果的反饋與交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交流能力。此外,研究性作業的靈活性較大,因此,可以提高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在其樂融融的環境中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
3.分層矯正作業
具體做法:在學完某個教學單元后,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形成性測驗”,同時參照“形成性測驗”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可分為“合格”及“需努力”兩大塊,并依據這兩個層次設置矯正作業。
特點:分層矯正作業主要依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差異性進行。從表面上看,這種差異性的教學方法可能會減少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設計高中數學作業時,只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分層的矯正作業,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基礎的知識與技能,為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梅.新課改下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嘗試[J].數學學習與研究,2009(11):451-452.
[2]楊翠霞.提高高中數學作業效率的幾點做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0):54-56.
[3]楊院清.高中數學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1(03):102-1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市周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