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讀課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但目前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兩大誤區:一是重“教讀”輕“自讀”,認為自讀課文是閑文,反正不考試,教不教都一樣,于是便不管不問,自讀課文形同虛設,教學沒有落到實處;二是怕學生不會讀,讀不好,不肯放手,往往改“自讀課”為“教讀課”,結果增加了教學負擔,教學效益也不明顯。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閱讀教學,特別是利用自讀課文進行的閱讀教學,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自讀課文;閱讀教學;時效性;遷移訓練
我們現在的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包括兩大類: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讀課文很重視,教材把握得好,而對自讀課文就不像教讀課文那樣下力,甚至出現自讀課文無從下手的情況。那么,自讀課文到底怎么教呢?我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自讀課文教學應切實引導學生“自讀”。
王尚文先生說過:“語文是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因為它本身提供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實現他們作為一個人的生命和心靈活動的最大可能。聽說讀寫本身就屬于他們的生活形式,就是實現生命和心靈活動的主要渠道。因而,語文教學可以順水推舟地把作為學習形式的聽說讀寫與語文教學作為教學手段的聽說讀寫整合為一,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中成長,實現完美的自我。”生活中,本來他們也在聽說讀寫,甚至可以說,他們是在聽說讀寫中生活的,不讓讀,他們偷偷地讀,不讓聽和說,則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當然,在生活中“寫”要少些。語文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更好地聽說讀寫,這就要介入學生的生命和心靈活動。“在中學各科,特別是人文學科(文學、歷史)的課程教學中,直接打動人的心靈、意識和良心是教育藝術的核心。”這種“打動”,不是只靠教師講解分析就能達到的,有時教師的講解分析反而會適得其反。
語文教師都熟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篇課文,學生剛開始看時很激動,掉下了眼淚。后來上課時講到那一課,教師就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寫作藝術、形象意境等分析來分析去,左分析右分析。那個學生說:“聽了教師的分析,我讀這篇課文的最初感動完全沒有了,再也沒有流淚的感覺了。”這說明,教師的分析,不僅沒有促進學生的心靈活動,反而是對學生心靈活動的一種疏離、阻塞,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非生活化所結出的酸果。清代學者章學誠指出,文章的妙處,像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輕暖一樣,靠自己去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到,唯有自讀才能“得意文中,會心言外”。
閱讀課文是學生自己“得意文中,會心言外”、感悟人生的一種有效的表現形式。“還我閱讀課!”學生如此說,這是學生對語文教學“滿堂灌”“滿堂問”的一種反抗。我校本學期進行了以“擴大閱讀,課時分段式”的教改實驗,每周拿出兩課時讓學生閱讀教師推薦的作品。教師引導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上”,積極質疑、發問,對文章做出自己的分析、鑒賞、評價,提倡師生間、學生間不同認識的論辯和不同情感的交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創造良好的氣氛和環境,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不少同學反映說兩節閱讀課是一周中最受大家歡迎的課。
教師在推薦讀物時注意到三點:一是為學生選擇推薦的讀物多是跟他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容易和他們思想引起共鳴的文章作品。二是內容配合教材,所選文章內容應跟教材配套,但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教材內容的拓展、補充、升華。三是文章時效性強,不僅指選取的材料要講究時效,還應注意材料選用的時機。
我們把自讀課文作為閱讀教學的好材料,一方面是因為自讀課文絕大多數是近幾年來發表的文章與當前學生思想和生活貼近,時代氣息濃厚,形式多樣,兼顧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可讀性很強,易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僅完全符合上述推薦讀物的三點要求,而且避免了中學生閱讀中的隨意性、無選擇性。除此之外,還具有以下兩點意義:
一、自讀課文是語文課本中對精讀和略讀課文的遷移訓練,它旨在引導學生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知識迅速遷移到自讀課文的閱讀中,從而達到在應用中鞏固、提高和發展的目的,這種遷移從時間上來說是迅速的,從對象來說是有限而明確的,它區別于對課本的遷移閱讀,與其時間上的寬延、對象上的無限形成鮮明對比,所以,自讀課文的拓展閱讀如果能充分展開,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二、自讀課文不要求所有學生均能達到統一的教學目標,而是可以根據教學對象水平的差異做出不同的要求,淺則一般了解,深則具體評點,推廣到更廣的范圍內閱讀。自讀教學給教師提供了靈活使用教材、多方嘗試教法的條件,它更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概括和比較能力。自讀一般要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閱讀,實現由課內自讀向課外閱讀的過渡,體現知識的遷移,從而形成“自讀”“教讀”兩個教學層次,體現由教到不需教的發展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就要充分認識自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努力掌握自讀教學中的“教”的尺度,劉國正先生在談到如何利用課外自讀課文進行語文教學時指出:最低要求是保證學生能自讀一遍;進一步要求是不僅能讀一遍,同時把課文后的練習也做了;再進一步要求是寫一點讀后筆記,組織朗誦會、討論會等;如果有余力的還可以有更高要求。
自讀課文是實施閱讀教學的一種經濟又實用的好材料,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比較充分地使用自讀課文,做教學的有心人,不斷總結經驗,就能發現更多趨于合理的教法,就能較好地實施由自讀課文的閱讀向課外閱讀的延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青山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