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校德育課教師感覺職業學校的德育課不好上,究其原因還是學生德育課堂上只是被動地聽。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一是在教學思想上教師要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換位思考,做到以學生為本。二是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突破教材的束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三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突破一言堂和滿堂灌,體現學生主體,調動學生積極性。
關鍵詞:中職生;德育課;積極參與
職業中專的德育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現在的德育課太難上了,學生上課不聽講,亂講話,玩手機游戲,看電子書,簡直無視老師的存在。有的老師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維持紀律,有的老師聽之任之,自己講自己的,只求下課鈴一響。這樣的現狀既達不到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對教師也是一種煎熬。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本人認為最主要的是學生在德育課堂上只是被動地聽講,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因此,改變這一現狀最主要的方式是讓學生從被動聽講轉變到主動學習。如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德育課堂中來呢?
一、在教學思想上教師要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換位思考,做到以學生為本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的指引下,很多教師從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教材,設計教學思路,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大多屬基礎教育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基礎知識普遍薄弱,接受能力差,認知水平低,態度消極。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教師應該換位思考,以學生為本,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計教案,問題的設計要盡量貼近學生心理、認知水平、學生生活實際,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和交流空間。只有合乎生情的教學設計才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才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針對生情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不僅要備“教案”,更要備“學案”,從立足于學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學流程和師生活動。筆者在今年高二年級講授《哲學與人生》第一課《世界是物質的與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時候,針對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哲學原理,筆者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樣把抽象難懂的哲學原理講授給學生?從哲學小故事中筆者得到靈感,準備了很多的樹葉。上課時學生看到教師帶來的樹葉,都很疑惑,不知道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接著筆者連續拋出兩個問題:(1)在所有的樹葉中你們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嗎?(2)你們能找到兩片彼此完全不相同的樹葉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歸納總結:(1)不僅樹葉,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會是完全相同的,這體現了物質世界的多樣性。(2)世界上沒有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總會有相同的地方,這體現了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學生很有興致地觀察,大家七嘴八舌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哲學中抽象的難點就這樣在學生的活動中解決了。筆者認為,如果不從學生的角度、不根據學生的實際去設計教案,那這節課肯定是失敗的。
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突破教材的束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碑斀裆鐣蚕⑷f變,而我們的職中生往往樂于求新求異,他們往往通過媒體、網絡等大量吸收信息,他們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的學生都要開闊。如果我們的教學還是過多強調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其結果必然使理論與實際脫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無法使學生信服,更無法使學生踐行。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幫助學生自己去打開生活這本大書,引領學生學會了解生活,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學生日常生活素材中的典型事例,處處都激勵學生去探討知識。如,日常生活中,學生存在著哪些不良行為?我們應如何糾正?學生的消費行為中有哪些是從眾消費、攀比消費、求異消費等?同一種月餅,為什么臨近中秋節時會比中秋節后貴?學生通過對這些真實的日常生活事件的觀察、探索,在拓寬知識視野的同時,也容易加深對課本理論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教學方法上要突破一言堂和滿堂灌,體現學生主體,調動學生積極性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參與者。”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是積極的參與者。而傳統的一言堂和滿堂灌與此相背離,剝奪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比如,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采用了自學自講和討論等教學方法。所謂自學自講,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由學生來講解部分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是換位置,改變學生學習觀念,變學生臺下被動地聽為臺上主動地講,教師則在學生講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二是練口才,鍛煉學生的膽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三是提能力,即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分析、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還將討論教學法引入課堂。針對社會的熱點問題和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討論,可以是小組討論,亦可以是辯論式討論。積極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相互交流、探討中逐步明確問題,并從中體驗到探索與發現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主體意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