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美術教育以發展學生的基本素養、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以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為主要目標,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使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以提高。因此,美術課的開展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們非常清楚,有感情的事物才能打動人,真實的描述才能感動人,同樣平淡中的絢爛描繪才能讓人感受到作品的價值。同時,美術是追求美并表達美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如果沒有了美術,我們的生活將會是枯燥乏味的。由此可以看出,美術是可以使我們平淡的生活綻放出燦爛的火花。
首先,作為美術教師,我們要讓學生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發現美。要讓學生知道,不只是貂蟬、西施、楊玉環和王昭君是美麗的,不只是徐悲鴻的八駿馬是壯觀、美的,那烈日炎炎的夏天,父母在地里辛勤勞作,他們是美的;藍藍的天空下,一人馳騁在草原上依舊是美的;夕陽西下,一對老夫妻相伴散步也是美的……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發現美,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尋美的蹤跡,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生活的周圍到處都是美,只是我們缺乏發現的眼睛。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用心去發現美,去感受美,這樣你就會發現世界的美。所以作為美術教師不要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冥思素材,只有當學生接觸過之后,他們才能有繪畫的思路,才會有合作的靈感。
例如,在學習“園林與民居”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對中國園林藝術與民居有基本的了解,初步掌握欣賞園林與民居的方法;了解園林與民居的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出象征的意義,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所以在設計這堂課時,我除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一些蘇州園林外,我還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世界各地的園林和民居設計,并讓每個學生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園林和民居向其他學生介紹,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美,感悟園林中各種設計的意義。比如,蘇州園林中的不對稱美,講究的是自然形成。鍛煉學生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去發現世界的美,發現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找尋美的亮點,也許門前的那個樹就是我們繪畫的素材;也許我們校園的布局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看,呈現出的狀態、展現的意義就有所不同,我們要善于在生活中去尋找絢爛,尋找美。
第二,美術可以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我們可以用美術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可以用美術作品傳遞思想,可以借助美術作品來展示自己的個性,使我們在美術的世界里,自由地表達著思想和情感。因此,在進行美術鑒賞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和故事來創設情境,加深對文化、歷史以及美術的認識,使欣賞者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含義,并且鼓勵學生創作出富有自己個性的美術作品。
例如,有位學生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畫。這是一幅農村圖景,寒冷的冬天,一棵禿禿的老槐樹,刺骨的寒風吹著,一個老人穿著棉服,眺望著遠方……學生解說了這幅圖片,他說:在這幅圖里面沒有燙好的老酒,沒有燉好的熱菜,沒有燒好的熱炕頭,沒有準備好的碗筷,有的只是無聲的牽掛,只是永遠的期待,只是老人眺望著遠方等待著游子的歸來。這里是家,雖然沒有華麗的房子,沒有霓虹燈,都有父母滿滿的愛。多么真實的一幅等待圖,是父親等待游子回來的圖,這幅圖里涵蓋了作者對父母愛的感悟,他在用這幅畫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他體會了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盼望和期待。也許這幅作品正是我們及學生家長經常的舉動,可是我們沒有發現這就是一幅無可比擬的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平淡的生活中都會有絢爛的景象,都會有美的存在。這幅作品名稱就叫做“等待”,等的是游子,等待的是愛,等待的是美的發現。
第三,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動手描繪的最主要推動力。可以這樣說,只有學生產生了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動機,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欲望,學生才會留心身邊事物,才會用美術知識去解釋一下現象。這樣才不會讓學生感到學習就是為了考試,為了分數,才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才會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地去發現身邊的美,發現我們生活中美的事物。若是學生沒有興趣,即使到處都是美好的事物,到處都是絢爛,他也不會發現,他也不會認為這就是我的素材,更不用說讓學生在平淡無奇的生活、環境中去發現美了。因此,教師在教學美術課時,要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發現平凡生活中的不同尋常,讓學生在玩味、領略美的過程中產生喜悅之情。
美術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總之,作為美術教師,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用作品去表達自己,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繪畫素材,只有將平淡的事物,給出生機,展現活力,才能夠感動自己,感動他人。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也許今天你不經意看見的現象就會成為明天繪畫的素材。要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也許平淡中的美有時會被蒙上一層薄紗,但是當我們擁有了發現的眼睛時,我們就會發現生活的絢爛多姿。
(作者單位 江蘇省姜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