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但凡說起歷史課,往往是學生搖頭,望風而逃;教師嘆氣,望生興嘆。歷史科幾乎成了枯燥乏味、陳年舊事、呆板晦澀的代名詞。細究學生頭疼的原因,無非是時間太多又亂、事件人物混亂、歷史課堂缺乏新意等等。我們不禁要問了,歷史科目乏味,為什么我們觀看歷史劇時反而津津有味、回味無窮?為什么《百家講壇》《百年中國》等歷史類節目備受追捧?因此乏味不在歷史本身,而在于學習歷史和講授歷史的人,在于我們的歷史課堂。新形勢下我們的歷史教學也要與時俱進,實現質的飛躍。為此,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借助新課改的東風,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革,總結出“小細節,大智慧——還學生一個鮮活的歷史課堂”。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成就大舞臺”,歷史教學中同樣如此。課堂內外,我們只有關注細節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有所飛躍,才能給學生一個鮮活的歷史舞臺。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1.更新理念,關注個性,再談歷史科目的趣味性、重要性和實用性
開學伊始,尤其是初一新生,讓他們明確什么是歷史,歷史學科學習什么,學好歷史有什么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歷史使人智慧。”告訴學生歷史是真實客觀的,是絢麗多姿的,也是撲朔迷離、跌宕起伏的,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對話、交流。比如說在古代我們稱羅馬帝國為“大秦”,而現在的羅馬又是個怎樣的概念呢?為什么西方國家稱我國為“絲綢之國”,這與什么有關系等等。讓學生明確學好歷史能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學到許多知識,學會思考,學會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懂得許多道理,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生活,成為一個內涵豐富的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2.關注興趣,讓學生做歷史課堂的舞者,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最關鍵所在。第一堂課就要讓學生在心里刻下歷史的烙印,讓學生不僅喜歡你,還要喜歡你的課堂。我習慣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并形成個人“問題引領,快樂課堂”特色教學。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單要有新意、有創意、有意義,還要有層次、有梯度。比如,學習中國古代史時,先跟學生共吟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引出問題“你知道的英雄人物有多少?”進而引出人類歷史的分期、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并借用網上風靡的“菊花臺”版《朝代歌》,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興趣。
你的課堂,歷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繼往開來。
周朝太長,一分成了雙;春秋在竹簡上,戰國忙打仗。
秦滅六國,長城曾輝煌;就因為那暴政,二世而亡……
聽完朝代歌,學生的興趣高漲,躍躍欲試,我趁機引出了新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3.把握脈搏,關注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歷史課堂中揚帆徜徉
好的先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學生都會記日記,某天某人干了某事。我把歷史學習概括為“4W1H”,即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怎樣(how)。
(1)時間有先后,來龍去脈理清楚。有些時間需要學生記憶,而有的只需要明確大概時間,能排列出事件的順序就可以。教師要告知學生對不同時間記憶的具體要求,以免產生過多麻煩。(2)地點有東西南北亞歐非。首先要結合地理知識,其次需要注意某些地名在古代和現代代表不同的概念或地方。比如對于漢朝絲綢之路的路線、長征途中的主要事件、經濟特區的設立,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記憶的方法。(3)人物是主角,事件很關鍵。任何事件的發生總有那么一個或幾個主角。而學生往往會出現對事件、人物、朝代、國別“亂穿越”的怪現象,常常讓人啼笑皆非。(4)評價要全面客觀,一分為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定要客觀,要堅持“史論結合”和“置于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兩大原則。
4.不唯形式、百花齊放,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歷史,感悟歷史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特殊的人文學科,有著獨特而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開展辯論會會、編演歷史劇、觀看歷史影視作品、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我的歷史課堂也會根據教學實際,時而插入愛畫歷史、愛話歷史、愛播歷史、愛猜歷史等小環節。
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我還充分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用沁人心田的感化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效。比如給學生播放愛國曲目《國家》,觀看《開國大典》《港澳回歸》視頻等,讓學生更真切地感悟那段歷史,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5.聯系現實,關注熱點,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生時代已經遠去,我們要做“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新時代青年。“以史為鑒,史為今用”是歷史課堂的理念。不能學以致用,學得再好、記得再好,也只是徒勞而已。比如對三次科技革命談啟示,可聯系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學習歐盟,可聯系當下的歐債危機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既掌握了知識,關注了時政,又提高了能力,明確了責任和義務。
總之,教師和學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讓歷史課堂不再呆板,營造一個鮮活的歷史課堂。還需要社會、學校、學生、老師和家長的步調一致,共同關注每一個細節。關注歷史,關注國家的發展,關注國際形勢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生活,關注未來,只有這樣方能真正理解歷史、重視歷史,做到史為今用,擁有智慧。
(作者單位 祝月云: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龍泉中學 孫洪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綜合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