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言為心聲,歌以詠志。”音樂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藝術,同時還是一種情懷。音樂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可以讓學生體驗到音樂所蘊含的豐富感情;走進藝術,可以讓學生領悟到音樂所賦予的人格情操;走進歷史,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所迸發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生活情感;人格情操;愛國情懷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識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音樂課程正是從人文教育觀出發,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密切地聯系個人成長環境、時代情感和人類歷史文化營養。常言道“言為心聲,歌以詠志”,音樂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藝術,同時還是一種情懷。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走進生活,體驗音樂蘊含的生活感情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作為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更是如此。比如一聲隨意的口哨能把自己的感情吹奏出來,幾句高亢的勞動號子能把勞動者的意志吶喊出來,一曲悠然的民間小調能把老百姓的內心表露出來,一場悲切的哭泣能把婚喪嫁娶的情緒徹底釋放出來,還有莊嚴肅穆的宗教活動和民間祭祀,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歌和戲劇等等。喜怒哀樂皆成音樂,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音樂,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音樂經驗相聯系,嘗試用自己喜歡的音樂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將自己對生活和對音樂的理解融于一體。近年來,我校把音樂教學生活化作為學校的特色來發展,開展了鄉土音樂的欣賞、演唱、演奏等教學活動,形成了人人能唱、時時都唱、樣樣會唱的音樂氛圍。每年,我校參演的文藝節目均取得轟動性的效應,并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苗子。
二、走進藝術,領悟音樂賦予的人格情操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優美高雅的音樂蘊含著高尚的人格情操,對學生的精神與心靈能起到調節、激勵、凈化和升華的作用。例如一首抒情的歌曲可以幫人釋放心情,一首激昂的歌曲可以讓人熱血沸騰,一首空靈的歌曲可以助人接近神靈。音樂是文化的載體,它讓人眼界開闊;音樂是精神的附體,它讓人神氣十足;音樂是文明的化身,它讓人心靈凈化。
古今中外眾多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多才多藝的孔子會擊磬、鼓瑟、彈琴,還會唱歌、作曲,開創性地運用音樂進行倫理教化;睿智神明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精通音樂,他們的論述中有許多涉及音樂的精辟論述;愛因斯坦既是科學家同時也是小提琴家,他曾說:“我從音樂中獲得的東西要比物理老師給的多得多。”可見音樂激發了他們的智慧和靈感,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陶冶了他們的人格情操。
三、走進歷史,感受音樂迸發的愛國情懷
音樂不僅是個人心聲的流露,還是民族感情的抒發。每當民族存亡和國家發展的緊要關頭,音樂始終站在時代最前現,發出時代最強的聲音。當我們走進近現代歷史可以看到: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是響徹大江南北的《國民革命歌》《五四紀念愛國歌》等歌曲激勵天下有志之士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抗日戰爭時期,是高亢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到敵人后方去》《游擊隊歌》等歌曲鼓舞著一批批熱血青年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日前線;解放戰爭時期,是氣勢如虹的《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勝利進行曲》等歌曲召喚著中華英雄兒女投入到勢如破竹的解放戰爭中去;建國初期,是雄壯嘹亮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我為祖國獻石油》等歌曲號召全國人民加入到艱苦卓絕的國家建設中去;改革開放時期,是振奮人心的《我的中國心》《萬里長城永不倒》《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引導著人們開放思想,放眼世界,發展經濟,提升國家綜合實力。
一首歌曲代表的就是一個時代,一種精神,一股力量,它能激勵人們為了民族的未來、祖國的發展而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歷史不滅,音樂不絕,歷史創造了音樂,音樂同樣也創造了歷史。
綜上所述,音樂蘊藏著極為深刻的人文精神,開展音樂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新課標、培養跨世紀建設人才的目標。
(作者單位 廣東省鶴山市龍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