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尊重的教育,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一個先進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要尊重教育規律,特別是人才成長的規律;強調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們的人格個性,尊重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高度尊重學生”,讓學生善學、樂學,樹立自信,體驗學習和生存的價值,激發創造的激情。“高度尊重學生”也會使教師坦然接受偶爾的疲憊、煩躁的教育過程,享受教育工作的快樂。
關鍵詞:尊重的教育;個性;教育
一、尊重教育的必要性
1.新課標要求明確體現了尊重教育的理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可見,以人為本,尊重教育,提高素質的教育理念正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2.教育名家倡導尊重教育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因材施教”,注意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記》指出,教學要“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些都是尊重學生個性、尊重教學規律的光輝思想。
在西方近現代教育發展史上,盧梭的“自然教育論”,愛爾維修的“智力平等說”等,都把對學生的尊重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原則。這些都說明了,“尊重的教育”有其深厚的歷史和理論根基。
3.人性使然,每個人都需要尊重
按照當代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尊重是人的一種高層次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和愛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的一種需要。自我實現是自我發揮的欲望,也是一種使自己的潛力得以外化的心理傾向。在社會化過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才會實現自我,最終體驗到成功感與幸福感。
二、教育實踐中怎樣做到尊重教育
1.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期的中學生自尊心強,進取心強,意志力薄弱,情感與理智不協調統一,自我意識高漲。作為教育者,要掌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表現,客觀理性地對待他們這個年齡段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2.尊重學生的思想
營造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上,單方面的說教、灌輸已越來越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不可能接受老師傳授的全部。所以要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發表見解,甚至質疑老師。老師的任務就是搭設平臺,使學生能在這個平臺上充分展現自我,讓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激情綻放。
導演全體參與的班會,我認為這是尊重學生思想的重要方式。班集體是個大家庭,他們有權利參與班里的一切事務。比如,在班規班紀的制訂上,大膽地把權力和責任交給學生,以“法治代替人治”,并將自己致身其中,接受監督,在教育中體現“人無完人,見賢思齊,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這是在尊重每個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制訂的,學生體會到做班級小主人的職責,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成果的尊重。再比如,定期舉辦專題班會,給大家一個論題,論題的選擇要適合學生思考并展開發言,比如:“你怎么看待比爾·蓋茨中途退學,創建微軟?”學生在討論和發言的過程中,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就會沉淀在每個人的心里。主角交給學生,他們是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3.尊重學生的人格
人與人有社會地位、角色的差異,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亦如此。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是對學生的恩賜,是合格的教育者必須做到的。
在教學中,尊重每位學生的人格,不以“教師”的身份壓制他們,而是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對班上學習毫不費力的學生,教師要給他們一份理智的愛,引領他們攀登學習上一個又一個的高峰。在對待所謂的“后進生”時,教師更要認識到由于學習成績不理想,他們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敏感了。轉化后進生的關鍵是要幫助他們找回并維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尊重他們的人格,無疑就是寒冬里送來的一把暖火。泰戈爾說過:“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
4.尊重學生的個性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也是如此。承認差異,尊重學生差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數其十過,不如贊其一長”,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成功的體驗。如課堂提問時,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請不同層次的學生發言;設計練習時,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完成不同量的題,動作快的多做一些,動作慢的少做一些。
評價時,盡量減少橫向比較,鼓勵學生超越自我。評價應當與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以及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聯系起來。一個人,有了自我發展的內動力,他是幸福的,生命是有質量的。“多幾把尺子,就可能多一批個性發展的學生。”(教育部《發展素質教育提要》)
三、尊重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倡導“尊重的教育”,不是讓我們放松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相反是讓我們以引導、關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讓受教育者產生一種高度的學習自覺性和道德自律性。比如在課堂上,某同學知識面很廣,很愛回答問題,但由于他知識、年齡、閱歷的局限,很多時候他提供的知識是有“缺陷”的,如任其“暢所欲言”,表面上是尊重,實際上卻是放縱。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尊重的前提下引導,同時要讓學生明白掌握知識要精確。
“尊重的教育”不是無條件地尊重一切,對學生的一些不正當的需求和違紀行為不僅不應尊重,反而還應嚴格禁止,嚴肅地批評教育,對情節、性質嚴重的甚至還要給予處分,這是在個體對自尊認識不清的情況下給予的尊重教育,也是實現全體學生尊重教育的保證。
最后,引用著名教育專家韓鳳珍的一句話:“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好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再次強調尊重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尊重使教育者從容,使受教育者快樂,使教育成功。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17.
[2]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華夏出版社,1989-11.
[3]陳禮弦.教師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和校正. 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16).
(作者單位 河南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