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滲透美感教育:(1)潛移默化“情感美”;(2)教學形式“和諧美”;(3)震撼人心“節奏美”;(4)激趣生情“音響美”;(5)音高音程“規律美”。
關鍵詞:音樂教學;美育;實施;教學形式
早在1999年,教育部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正式把舞蹈教育列為美育的范疇。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我一千次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和感情的審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學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詩意的創造,美與活生生的思維,如同太陽與花兒一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所以在音樂教育中要挖掘教學教材的內涵,善于創設情境,充分動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產生“內心視像”,撥動學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在“視”覺中感受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在實踐活動中增添創造美。
一、潛移默化“情感美”
柴可夫斯基說過:“人們的全部情感,可以用交響樂表現出來?!币魳肥乔楦兴囆g,在感情領域里音樂不但勝過文字,而且比其他任何藝術都能更直接、更有力地抒發情感、表現情感。一首歌除了健康的思想內容外,還傾注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這些都是作曲家對當時生活思想的領悟,都凝結著人類優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感情。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同時可以接觸到作曲家偉大的心靈、深刻的思想,感受到他傾吐的一切,潛移默化地陶冶著自己的性情,雕筑著自己的靈魂。如執教《賣報歌》時,當學生唱起“啦啦……”時,往往只唱出了兒童的天真、活潑、歡快之情,卻沒有了解舊社會報童風里來、雨里去、吃不飽、穿不暖的苦難生活。因此學唱時,我總是先叫學生回答歌詞內容,然后做充滿感情的講解和介紹,讓學生置身于當年賣報時的氛圍,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再唱時,學生的情緒十分激昂,天真活潑中又包含了辛酸、悲哀,表現了學生對報童苦難生活的同情。正是音樂的情感美,產生了無窮的魅力。既凈化了學生的心靈,又倍增對祖國、對未來、對社會的無限熱愛。
二、教學形式“和諧美”
音樂是有聲有色的詩,優秀的音樂作品必須有優美、和諧的形式表現,才能歡快地展示其固有美的魅力,使人們受到美的陶冶與啟迪。因此,它特別能以美感人、以美動人。教師為此要寓教于樂,寓教于美,以美育人。在平時的執教過程中,我盡量采用教具、媒體、電化教學、音像教學等多種手段,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作品的訓練、演唱、表現與鑒賞。如有時組織服務于教學的小型課堂樂隊(小樂隊),讓學生訓練演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各種樂器演奏技能,逐步培養學生不怕困難、整體合作、有序磨練意志的集體主義情操。筆者還在嘗試教給學生音樂作品時,我結合作品的表現形式,教給學生適當的舞美知識,掌握一定的舞美技能,從而使學生感受歌舞的聲樂與視覺、肢體運動有機協調同步進行的和諧統一。當今實現音樂教改新理念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法模式,不拘一格,開拓創新,力求教學過程運用多種形式,和諧統一,產生更好的美感效果。
三、震撼人心“節奏美”
節奏是重要的音樂要素,是旋律的骨骼,是音樂生命的源泉。節奏在特殊情況下可單獨存在,且富有很強的表現力。筆者在培養學生節奏感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愛動、善于模仿的特點進行教學。首先根據拍手、踩腳的簡單律動進行,然后播放樂曲把他們帶入音樂的意境中去。堅持循序漸進,反復訓練,在學生有一定感性認識后,隨即向學生交代音符的時值、名稱,在復雜的節奏中,還與標拍、畫拍、指揮等有機結合。這樣,學生既易接受有關專業知識,又能保持充沛的精力、興趣,從而收到寓教于樂、以美育人的較好效果。筆者指導《踢踏聲聲》的踢踏舞,在市級文藝演出大會上,用熱烈、歡快、宏大、粗獷、震撼人心的踢踏聲節奏顯示了巨大的青春活力。全體觀眾的熱烈掌聲,正說明了音樂的節奏啟迪心智,以美育人。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示范使用架子鼓的組合優勢,擊奏出波爾卡、華爾茲、搖滾、迪斯科等喜聞樂見的節奏型,讓學生認識音樂節奏的真諦。還可找幾人表現秧歌鑼鼓的打法、龍燈鑼鼓的敲擊讓學生欣賞品評。有時,還可運用電教手段,播放錄像“陜西勝利腰鼓”“山西威風鑼鼓”,展示民族打擊樂器的絢麗多彩,以及感染音樂教學中的節奏是何等的震天動地、震撼人心……
四、激趣生情“音響美”
隨著音樂教學的不斷改革、發展和創新,如何使音樂教學影響、熏陶學生的心智,使之產生共鳴,激趣生情。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還可通過現場展示,環境熏陶,使學生在不同樂器音響的撞擊下,展現別具一格的“音響美”。例如,口琴有固定的音高,既有利于音準概念的培養,又便于多人共奏時音色的統一。那些“唱歌走調、發音不準、五音不全”的初學者,面對口琴的悅耳音響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步入音樂王國、踏進音樂大殿作了很好的鋪墊,并且可以嘗試在電子琴上分別展現出鋼琴、長笛、雙簧管、吉他、圓號以及空曠的原野音、神秘的幽靈模擬音等悅耳動聽的不同音響,只要教師有心,不靠硬性灌輸,在課內外積極引導示范,讓學生觀察、實踐、操作,這樣聲情并茂、扣人心弦的音響美會使學生心靈感化,接受美育的洗禮。
五、音高音程“規律美”
音的高低,對于剛進入音樂大門的初學者,只是模仿而不能理解。因此,就可利用音階來認識各音在線間的位置,進行一些音高訓練。每個音規定學生先聽后唱,使他們在大腦中形成比較牢固的唱名和音準意識。有意識地讓學生感知音階的上行與下行,從而使學生大腦儲存大量的大調音階與調式音高的概念痕跡。
當學生掌握音階之后接著進行音程練習,如13、24、35、46、57等,然后又進行無規律的音程練習。先結合學生的一個本位音,要求學生找出它的上方或下方幾度音。如,當鋼琴擊“5”時,指定學生唱出向上五度和向下五度的音程,等學生完成這項練習后,就讓他們進行視唱練習。
教學實踐的嘗試、訓練、探究,找出音高、音程思維訓練的規律,再通過較長時間的堅持實踐,絕大部分學生均能準確地聽出單音的唱名以及一些簡單雙音的唱名,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音樂蘊含著思想美、藝術美、情感美。通過音樂教師的努力,音樂教學的情感美、教學形式的和諧美、教學效果的感知美、扣人心弦的節奏與音響美,感染學生樹立美的情操,增加鑒賞美的能力,提高欣賞音樂的品位。真正把美育滲透在音樂教育之中,可使音樂形象生動、鮮明、有感染力、震撼力與思想力,達到以美育人、寓教于樂、啟智求真、陶冶情操的效果。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外,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情趣。優秀的音樂具有和諧美、情感美等多種美育特點,它同自然美、生活美以及其他藝術美具有一樣的特征,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我們音樂教師要用多種方法寓美育于音樂教學之中,使學生受到藝術感染,從而自覺追求真善美。
參考文獻:
[1]徐希茅.音樂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1-01.
[2]蔣巧.音樂鑒賞課程在美育中的作用.大家,2011(20).
(作者單位 宜興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