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補充,對兒童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初中階段是學生獲取新知、培養思維、鍛煉能力的黃金階段,在這一時期接受的知識,往往是學生一生知識儲備的重要基礎,作為初中物理,更是學生走向生活、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新課標明確指出:“物理來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學生平時接觸到的生活現象就成了先入為主的知識基礎,因此,家庭教育在物理學習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精神,是形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基礎
獨立自強的精神是個體積極化的具體表現,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有的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把一切包攬過來,從不讓孩子動手,寵愛無度,嬌生慣養,這樣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使他們變得自私任性,缺乏責任心,難以形成獨立的思維模式,這樣也就缺少了積極探究的火花,對于一些物理現象只能是人云亦云,死記硬背,很難從本質上理解規律。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只能是先輩思想的復制品,難有大的起色。
記得我剛從農村學校調到城市中學,對相當一部分學生居然不知道水沸騰時的現象感到困惑不解,對學生不知道家庭電路中必須有保險絲感到難以置信。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現象的產生是家長包辦模式的必然產物。
二、培養孩子的美學素養,是形成觀察現象、總結規律的基礎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一個善于發現美的人,必定是一個熱愛生活、懂得欣賞的人,他們可以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去領悟自然界的奧秘,通過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現象,就能提煉出物理的規律,為他們學好物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意識,是形成良好科學素養的前提
孩子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培養全面發展的意識主要靠家長引導。現在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很多家長都將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施加于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棟梁之材,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抱有極強的功利目的。當孩子進入小學后,一味地強調語文、數學、英語這些所謂“主課”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科學、美術等學科的作用,等到孩子進入初中時,已經形成的學習方法迫使他們通過大量習題學好物理,對于物理現象卻不予關注,于是便成為一個個習題的奴隸,終究會被狹隘的觀念所害。
很多初中物理知識在小學時學生就已經有所接觸,雖然那時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學得比較膚淺,但是現象的先入為主,為今后物理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家長的鼠目寸光,意識的短淺,造成了學生知識的欠缺,人為地為以后學習埋下了隱患。
四、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是形成合作意識的前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榜樣,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平等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平臺,孩子可以暢所欲言,同時也能夠虛心地傾聽不同意見,交流不同思想;專制、蠻狠的家長式環境,限制了孩子交流的欲望,也剝奪了他們表達心聲的權利,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顯得自卑、蠻橫,無法接受不同意見,這些孩子,在進入課堂之后,要么表現得很自卑,不敢與同學交流,要么表現得很自大,不愿接受相左的意見,很難融入集體,也很難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到最后,只能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經過多年教學發現,物理學習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端正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和靈活的思維、開闊的視野。一個思維僵化的學生進入高中后很難理解抽象的物理規律,更談不上長足的進步。
教育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學校教育。有人曾經說過,一個優秀的老師能夠造就一名好學生,一個不合格的老師能毀掉一班好學生。我覺得:一味地強調教師在人才塑造方面的作用有失偏頗,一個人的成長,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教育就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學校教育對于物理教學的影響,只是冰山之一角,優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家庭、社會、學校等全方位的努力,只有全社會都關注教育,關注孩子的成長,學校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作者簡介:
秦世超,男,32歲,中學二級教師,畢業于河西學院物理系,從事初高中物理教學。在2011年第21屆全國初中應用物理競賽中,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指導。
(作者單位 甘肅省酒泉市新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