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美國著名精神分析理論家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為理論背景,通過高中心理咨詢實踐中有關青少年異性交往典型案例的分析,闡述了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典型特征,指出了青少年對愛情的常見誤解,并分析了愛情與友情的區別,以期對青少年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異性交往;心理咨詢;案例分析
一、背景資料
1.理論背景
美國著名精神分析理論家艾里克森將個體人格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青少年期(12~18歲)主要發展任務是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而成年早期(19~25歲)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愛的品質。
2.社會背景
“昨夜喝酒過度,誤入校園深處。嘔吐,嘔吐,驚起鴛鴦無數?!边@首打油詩形容了大學戀愛的普遍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開放,媒體對于愛情的描述也越來越多,青少年的戀愛現象開始出現低齡化的傾向,似乎在高中校園也漸漸萌生出“愛情”的種子。
二、典型個案
為什么要給“愛情”兩個字加引號呢?請大家先看一看下面一段發生在高中心理咨詢室的經典對話:
來訪學生(以下簡稱“生”):老師,我很喜歡我們班一個女生,怎么辦?
心理咨詢師(以下簡稱“師”):嗯,首先感謝你對我的信任,并把真心話告訴我,我會為你嚴格保密,但有可能寫成典型案例。如果寫成案例,我會隱去你的真實姓名和典型特征,可以接受嗎?
生:可以。
師:你說你很喜歡本班的一位女生,是嗎?
生:嗯,是的。
師:嗯,這是好多同學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能跟我談談具體喜歡這位女生的哪些特點嗎?
生:這個嘛,一時還真說不清楚!
師:那這位女生身上有哪些地方吸引著你呢?
生:她長得還可以,大方善良,還樂于助人。
師:看來這位女生身上有挺多值得欣賞的優點,你的眼光也不錯。
生:是啊,我想我是愛上她了,一天不見她就會想她。
師:她還有其他讓你特別喜歡或是愛上她的原因嗎?
生:暫時沒有。
師:長相好、大方善良又樂于助人的女生有很多,為什么唯獨對這位女生特別喜歡呢?
生:可能因為她坐在我前排吧并且她同桌就是我同桌的女朋友,我周圍好幾個同學都已經是班級公認的情侶了,成雙成對的。還有些不如我的男生都有女朋友了,我挺沒面子的。
師:有心理學研究說異性之間的喜歡和愛是源于男女雙方發自內心的人際吸引,包括體貌相互吸引,精神產生共鳴,在文化層次、教養、人生目標、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相當的一致性。簡單地講,愛情包含了精神上、心理上和物質上的追求,而不是由于孤獨感、空虛感、被起哄或好奇心所驅使,更不是一味模仿的從眾心理或競爭行為。
生(驚訝并思索):看來我的出發點就有問題,愛情好復雜啊!
師:好,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這位女生真的跟你交往了,你會終止跟其他有可能發展為女朋友的女生交往嗎?
生:當然不會,用不著這樣吧!
師:那你會阻止她和其他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的男生交往嗎?
生:也不會,那是她的自由哇!
師:你很大度也很理智,但是我想你可能還不夠愛她,甚至也不夠喜歡她,因為你對她的感情還不具備愛情的一大特點——排他性。它要求相愛的雙方感情執著、專一,絕不允許第三者的涉入。熱戀中的一方會阻止另一方跟其他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的異性交往,甚至會自斷后路,拒絕跟其他有可能發展的異性交往。簡單地說,你還不會為她“吃醋”,也不會為了她這“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說明潛意識里你可能并不是十分在意她,她對你來說也不是非常重要。
生:哦,原來不會吃醋就是不夠愛她呀,不過說實話,我覺得我不會做那種“有異性沒人性”的人的!難道我對她真的只是喜歡而已嗎?不是說深深的喜歡就是愛嗎?
師:好,我們再來看看你對她的感情中喜歡和愛的成分各占了多少,如果這位女生拒絕了你,你會怎么辦呢?
生:那就繼續追,直到她同意做我女朋友唄!我聽人說追人嘛要臉皮厚點。
師:嗯,確實你追她是你的自由,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他真的不喜歡你或者不想現在戀愛的話,你的追求會給她帶來什么呢?
生:這個我倒沒想過,我也顧不了那么多了!
師:如果有一個你不喜歡的女生整天纏著你追求你,你感覺如何?
生:厭煩。噢!我知道了,您是想說如果她不喜歡我而我又死纏爛打的話,她也會討厭我!
師:你很聰明,喜歡和愛都需要互相吸引才能走到一起,單方面不斷地追求,可能會使對方徒增煩惱或是厭惡。真正愛一個人往往會先去考慮對方的感受,甘愿為之付出。不論她是否接受,你都會尊重她的選擇,并真心地希望她過得幸福、愉快。
生:嗯,看來我還沒有愛上她,從來沒能真正考慮她的感受,或許我根本就不夠了解她。
師:我們再來假設一下,假如現在有個非常漂亮的?;壍呐鷣碜纺?,她也很開朗大方、溫柔善良,并且對你又好,你愿意接受這位漂亮女生的追求嗎?
生:這是不可能的!
師:如果這就是真的呢?
生:那要看她對我多好了,如果夠好我會考慮接受她的。
……
三、個案小結
經典的對話就呈現到這里,說它經典是因為類似的對話經常會出現在我和不同學生的面談中,這里我只是把一些同學的談話綜合在了一起,我想聰明的讀者已經從這些對話中看到了上述青少年的感情特點。用朱蘇進在《愛情》中的一段話來講:異性之間的崇拜、喜歡、欣賞……容易導致愛情,也容易被自己錯認為是愛情。崇拜居于愛情之上,喜歡居于愛情之下,欣賞居于愛情之畔,但它們都不是愛情。
青少年在異性交往中往往會表現出以下特點:
1.朦朧性
對兩性間的愛慕似懂非懂,不知何為愛。
2.單純性
只覺得交往很愉快,缺乏成年人談戀愛對家庭、經濟等方面的理智考慮。
3.差異性
由于生理發育的差異,有異性交往傾向的女生較男生多。
4.不穩定性
情感隨著個人各方面的不斷成熟,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的變化而變化。
5.沖動性
缺乏理智,往往遇事突發奇想,莽撞行事。
四、分析總結
1.異性相吸≠愛情
有些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一方敬慕另一方的才能,也很喜歡每天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有些人認為這就是戀愛,實際上這只是異性相吸,并非愛情,好感也不等于愛情。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中學時期同學間的“愛情”,實際上絕大多數是友情,同學之間的真誠友誼是可貴的。但,同學之間在交談時要保持一定距離,盡量避免單獨相處。相處時,不要表現出過分的親熱感。這樣,就不會引起同學間的誤會。
2.友情≠愛情
愛情與友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專一性。愛情高度專一、排他、不許第三者插足,友情并不固定在一個特定對象上;傾向性。愛情全部傾注在所愛的人身上,友情具有多元性、對象不固定;歸屬性。愛情以兩性結合和婚姻家庭為歸屬。友情以純粹的朋友關系為歸宿,重要性。愛情一旦失去會不堪忍受,友情失去后容易從其他人身上得到補償;私密性。愛情起初具有隱秘性、較隱蔽,友情始終是公開行為。
3.小貼士
●請不要把對異性的初步好感、愛慕、感激、同情、崇拜、贊許等誤當作愛情。
●如果你奮不顧身地、盲目地去追求自以為是的愛情,可能最后收獲的卻是支離破碎的友情和疲憊而遺憾的心靈。
●如果你已經把友情誤當作愛情,那么千萬別再希望這份友情能實現你對愛情的浪漫幻想與希望,因為希望越多往往失望也越多。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