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國的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狀態,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文化在社會意識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而西方外來文化也在漸趨影響著我們的當代文化。針對當下的這種文化多元視域,馬克思主義文化何去何從成了一個關鍵性問題。根據當下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的見解對馬克思主義文化提出了一點看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道路選擇
一、文化多元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1.文化多元化的背景
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信息化也加快了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這種背景之下,新型文化強烈沖擊著原有文化和價值觀。西方國家依靠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優勢,對第三世界進行和平演變和文化滲透。他們所宣揚的西方文化理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化激蕩氛圍,人民的文化價值觀念動搖,我們要創新現有的文化環境,推進馬克思主義走向大眾,認清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形勢,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設所面對的挑戰。面對競爭態勢,我國應該適應這種形勢,積極參與。資本裹挾下涌入我國的外部文化中,泥沙俱下,良莠并存,西方敵對勢力始終對我國有著分化、西化的圖謀,他們以傳播西方文化為幌子乘隙而入,危及我國文化主權,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提出挑戰。針對現實,抓住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所具有的歷史性機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我們抓住機遇、發展文化奠定了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上的基礎。
2.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含義
自馬克思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后,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就相繼展開。最先扛起馬克思主義大旗的是蘇維埃,但是最科學、最長久的當屬中國,中國也是第一個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國家。早在十七大上,我黨就提出“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那么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以及大眾化的路徑選擇等等,這些都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任務需要全黨、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堅持不懈探索來完成。
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指的是一個漸趨走向大眾的過程,即把原本的馬克思主義由深奧變為大眾;由抽象變為具體;由少數人理解、少數人掌握變為多數人理解,多數人掌握。由此看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項涵蓋范圍廣泛、內容復雜多變的文化演變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具體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由抽象轉化為具體的過程,由少數人轉化為多數人接受的過程,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對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道路選擇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為了更進一步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必須要選擇適當的道路,立足實踐,積極探索,以在現實實踐中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水平。
1.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傳播媒介和傳播平臺,拓寬傳播渠道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眾文化引領時尚潮流,各種文化傳播手段更是讓大眾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手段,各種文化之間的影響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強大的傳播媒介。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更加速了傳播媒介的發展。
因此,必須更大力度、更大強度地拓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渠道,充分利用報刊、圖書等紙質媒介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要積極運用新聞、影視等電子傳媒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各種媒體的宣傳運用上,要改革創新。
2.發揮教育的作用,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的始終
教育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宣傳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教育貫穿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教育也使得馬克思主義為大眾接受,最終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而且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學校教育還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艱巨任務。充分發揮教育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作用,重視學生的力量,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成果推廣到學生的思想教育中去。
3.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這一點是能否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能否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和重中之重。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由此可見共產黨的革命地位。
以上是筆者的一面之詞,或有不足,望讀者包涵。總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任重道遠,我們要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的結合,不斷創新,精心組織部署,植根實際,立足實踐,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科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3]何懷遠.關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個問題[J].南京政治學報,2008.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中市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