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離不開加強農民培訓。作為農村成人教育工作者應正視問題,努力尋求改進農民培訓的有效對策。可從借助政府推動力、利用資源支撐力、發揮教育創新力、激發農民內驅力四方面入手,切實提高農民培訓效果。
關鍵詞:農民;培訓;問題;對策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在筆者看來,胡總書記的這一論述充分說明了農民問題是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最基本的問題,也是當前“三農”問題的核心。
一、新時期農民培訓的問題
事實上,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下,各級政府在農民培訓方面出臺了一些政策,構建了一系列培訓體系,基層鄉鎮成人學校及各級各類培訓機構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對照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目前農民培訓工作還有差距。總之,面對不同類型農民的不同需求,政府在農民培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農民培訓背后,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新時期農民培訓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培訓缺少積極性。當前我們開展的許多培訓往往是政府行為,大都帶有明顯的組織色彩,往往不能及時把握農民培訓的興奮點,忽視了農民自身的學習需求,因此很難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由于經費投入等因素,政府各部門的培訓自身也缺少積極性,對沒有利益的培訓就事論事,完成任務的多,追求實效的少,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培訓質量。
2.培訓缺少針對性。要提高農民培訓的實效,培訓工作的全過程一定要結合農民實際,有的放矢。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目前的培訓還缺少針對性:一是培訓內容缺少針對性,政府有關部門沒有根據市場需求和預測來確定培訓內容,不少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迫切需要。二是培訓手段缺少針對性,有關培訓部門在培訓過程中理論說教多,實際操作極少,對接受培訓的農民沒有開展入戶指導和跟蹤問效,影響了培訓的質量。
3.培訓缺少系統性。所謂缺少系統性,就是政府對農民培訓沒有一個細化的目標,沒有一個系統的培訓方案。目前,教育、農業、勞動、科技、共青團、婦聯等部門都有自己的培訓機構,但基本上各搞各的,不能形成合力。
二、新時期農民培訓的對策
農民培訓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面對培訓中存在的這些不和諧的“音符”,作為承擔農民培訓任務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要以提高農民收入和素質為培訓工作的落腳點,切實提高培訓效率,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加強農民培訓工作:
1.借助政府的推動力。政府是農民培訓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培育新型農民的進程中,政府推動力可表現在:(1)要加大宣傳力度,出臺有關文件和措施,加大農民培訓的經費投入,提高農民的學習意識。(2)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明確具體的培訓目標,落實有關考核措施。(3)要加強統籌的力度,根據專業對口、優勢互補、各司其職的原則,明確分工,協調政府各部門對農民開展全方位的培訓。
2.利用資源的支撐力。(1)加強硬件設施的整合。除了利用成人教育學校作為農民培訓的主陣地外,各村都要建立成人分校,要有適應農民培訓需求的電教設備。在農民技能培訓方面,僅僅有教室還不夠,更要創建實訓基地。(2)強化軟件資源的建設。一方面成人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質,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適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變化,成為農民培訓的良師益友。另一方面,要聘請大量的兼職教師,他們或是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或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或是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為農民培訓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3.發揮教育的創新力:(1)創新教育內容。要善于從市場中把握經濟熱點,善于從社會中捕捉興奮點,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使農民開眼界,長知識。(2)創新教育模式。在農民培訓上,原有的學校教育模式相對單一,很難適應當前農業、農村的多樣化需求,要廣泛聯系,大膽探索,實施企業帶動、創業培訓、就業牽動、農業推廣等多種模式。(3)創新教育手段。在信息社會中,“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育手段很難達到理想的培訓效果,農民培訓可借助網絡培訓平臺,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幫助農民答疑解惑。
4.激發農民的內驅力。內驅力是一個人自身的一種內在的動機或情感、心理因素。農民是培訓的主體,激發他們自身強烈的學習欲望,往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要走進農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較多的培訓選擇,對于一些暫時沒有培訓愿望的農民,也不能放棄,要找到他們的興奮點,讓他們積極參與培訓。(2)要通過典型示范、成功體驗等手段,積極宣揚農民培訓的成果,使農民時常感受到“我要學”“我必須學”“不學不行了”的“文化迫力”,幫助他們在致富創業等多方面取得成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鎮成教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