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月考聽到同事既生氣又惋惜地說,我班有好幾位學生書寫認真,卷面干凈,并且句子流暢,內容感人,可就偏偏跑題了,故而只能獲得最低分。是呀!此類現象幾乎每次考試都會出現,即便是老師再三強調。對此我想了很多很多,最終落腳點還應歸結于審題。因為審題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確立,材料的選擇,將影響全篇內容是否符合題目要求,決定著構思能否按正確的方向展開。審準了題意,文章才會切題,否則,就會偏題,甚至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現象。所以審題是寫好文章的第一步,是作文成敗的關鍵。
所謂審題,就是要正確分析理解題目的含義,根據題目明確作文的要求(主題,選材范圍,題材以及人稱等)。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總體認知法
這是審題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審題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對題目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含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都要認真地推敲、認真地揣摩、認真地辨析,然后綜合起來,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題目。題目中的每個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義,因此,在審題時要弄清詞語的具體含義及其與其他詞語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父輩”這個題目就是寫與父親一個輩分 的人,而且父輩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輩這個詞的含義,那作文就走題了。再如“我班最近發生的一件新鮮事”這個句子的賓語告訴我們作文要寫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樣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鮮”事。這種新鮮事不是許多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過去發生的,是“最近”發生的。同時,“我班”又對事情發生的空間進行了限制,在寫作時忽略了哪一個詞都容易造成文不對題,所以審題要全面地進行分析。
二、捕捉題眼法
審準題眼,這是作文審題中的重點,也是初中生審題的一個最大難點。要幫助學生審準題眼,首先要明白什么叫“題眼”,然后教給學生審準題眼的方法。
所謂“題眼”,顧名思義就是“題目的眼睛”。人的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最能傳情達意。同樣的道理,題目的眼睛就是文章主題的窗戶,透過這個“窗戶”就能發現文章的主題所在地。如《媽媽有一雙閑不住的手》的題眼是“閑不住”。因為愛勞動才是“閑不住”,所以,文章主題就是歌頌媽媽勤勞。
要審準題眼,對于初中生來說,可以采取判斷分析法。
所謂“判斷”,就是判斷題目是怎樣構成的。當我們判斷了題目是由一個陳述句或短語構成時,就可以斷定,該題目有“題眼”。所謂“分析”,就是分析題目的語法成分。題目中的修飾語往往就是“題眼”。如果一個題目中有兩個修飾語,那么離中心詞最近的一個修飾語往往就是“題眼”。例如《我有一個快樂的家》,是一個陳述句構成的題目。主干是“我有家”,中心詞是“家”,而離“家”最近的一個修飾語是“快樂”,所以“快樂”就是“題眼”。又如《一顆誠摯的心》,這是由一個短語組成的題目。中心詞是“心”,離中心詞最近的一個修飾語是“誠摯”,所以“誠摯”就是本文的“題眼”。當我們判斷了題目是短語構成時,就可以根據題眼在題目中的常見位置來確定題眼。如在偏正短語的題目中,修飾限制語就是題眼。如《一個難忘的故事》,“難忘”就是本文的題眼;再如《媽媽有一雙閑不住的手》,“閑不住”就是本文的題眼。在動賓短語的題目,一般來說,賓語是題眼。如《送你一支歌》,“歌”就是本文的題眼,再如《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道理”就是本文的題眼。并列短語的題目中,并列的幾個短語都是題眼,如《父親和我》,“父親”和“我”都是本文的題眼。在省略性題目中,被省略的部分往往是題眼。如《他給了我……》,被省略了的“力量、信心、勇氣、啟示、時間”等等,都是本文的題眼。
三、類比審題法
就是與同類或近似的題目進行比較,從而準確地把握題意,劃分寫作范圍。如我曾經讓學生寫過一篇作文,題目是《難得的一個鏡頭》,其中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突出難得,都是一些平平淡淡的敘事。還有一部分學生把“難得”的一個鏡頭甚至寫成了“難忘”的一個鏡頭。很明顯,“難得”的一個鏡頭與“難忘”的一個鏡頭是有區別的。“難得”強調的是這個鏡頭有價值,新鮮、奇特、罕見,很難捕捉,時間上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也可能是昨天、今天、剛才的事。而“難忘”強調的則是鏡頭在頭腦里保留的時間長,也許有價值,也許無價值。再如寫《我的同桌》時就可以讓學生與《我和我的同桌》進行比較,《我的同桌》的含義是說我的同桌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和我的同桌》的含義是說我和我的同桌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如果能讓學生經常進行這樣的比較,相信學生們的審題能力一定會得到很快的提高。
四、題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題目的詞語除了具有表面意義之外,還具有某種象征含義,所以對于這類文題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尋找其字面意義背后隱含的某種深刻意義,展開廣闊的聯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賦予它一定的引申義、比喻義、象征義。這類題目往往是以某種自然景物作為題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牽牛花》《落葉》等,這類自然景物往往與人的某種主觀感覺相契合,形成某種對應關系,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用“蓮”象征君子的莊重正直、冰清玉潔、自尊自愛的品格。
五、注意副詞隱含的信息與要求
如“最”“也”“還”“再”“更”“其實”等副詞出現在題目中,都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往往是導致學生極易誤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規定了你筆下作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個;《這也是課堂》中的“也”就規定了你所寫的內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節課;《其實并不是這樣》中的“其實”很重要,應寫出“誤認為是‘這樣’”——“意識到不是‘這樣’”的過程,如果缺少這層轉換,文章就會偏題。
六、把握文字較長或句式復雜的題目的內在關系
這類題目往往有著因果、條件等內在聯系,審題時必須辨別清楚。如《我擁有,我快樂》,“擁有”是“快樂”的前提和原因,“快樂”是“擁有”后產生的一種心理情感反應,兩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這一點,因果意識不強,下筆時只寫“擁有”,不見“快樂”,缺少必要的抒情議論;有的則只見“快樂”,少見“擁有”,缺少作為“快樂”支撐的敘述和描寫。
七、從題目中應審出詳略內容的安排
題目中往往有一些表明人稱、時間、地點、數量等的限制性字眼,該詳寫什么,不該詳寫什么,一定要搞清楚。如果選材不能為中心服務,不管它如何精彩,寫成的文章只能是大雜燴。所以在動筆之前一定要圍繞中心篩選好材料,最后列出作文提綱,確定重點,詳略、順序。如《記一件難忘的事》,材料是事,數量是一件,特點是印象深、難忘,不能寫成記人為主,也不能寫兩件事。因這些在題目中都作了規定。再如2008年浙江溫州中考的一個作文題《下雨天,真好》,這是一道情景類命題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創設“下雨天”這樣的情景,而題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關鍵,應詳寫。可是有些考生的記敘文中,用大半篇幅寫“雨”或“下雨的情景”,寫“好”一帶而過,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沒有具體內容支撐,“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如此安排詳略顯然偏離了題目的要求。
總之,審題的方法很多,在寫作實踐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審題,要注意依據寫的內容與表達思想的需要,恰當地選用合適的方法,以便寫出優秀的作品。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范縣顏村鋪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