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職高學生重專業輕文化的心理特點以及語文課堂學生熱情不高,激情不再,倍感學習苦澀的現狀,從十年來的教學實踐及中藥調理治病救人得到啟示,為學生開一味“可樂”藥方,從教師角色、課堂氣氛、教學內容和語言運用四方面進行實踐,調理職高語文教學,努力達到寓教于樂的境界。
關鍵詞:可樂;教師;學生;語文課堂
職業高中的重點是培養中等專業技能的人才,招生又在普高之后,生源質量可想而知。很多學生及其家長上職高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來學專業學技能的,文化課的地位自然降了下來,本應是最有魅力的語文課,長期以來卻不受學生歡迎。在抱怨牢騷之后靜下心來,我們還是應該多思考如何改變現狀。
至圣賢師孔子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樂學”,首先還得老師施以“樂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樂感。在學生倍感學習苦澀的同時,給語文課堂開上一味“可樂”,來解除學生學習中的疲乏,調理我們的語文教學。從事職高語文教學十年來,我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角色要“可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不僅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而且也是一個表情豐富的演員。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有鮮活生命的個體,是一個個有活力、有尊嚴的個性存在,這就要求教師憑借自己的“演技”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其實也是一出成功的“戲”,在這場“戲”中,教師既是“導演”,也是“演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同時,也應不斷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間,不斷實現著心靈的轉換,不斷創造著自我,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以情感的磁力為媒介,使得教師的情、學生的情、文章的情三者融為一體。
在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筆者力求將恰如其境的情,融于教材中,把自己變成一個情感的媒體,變成一個“可樂”的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就是文中的山水草蟲,就是文中抒的情;或豪情滿懷,直抒胸臆;或慷慨激昂,催人奮進;或喜形于色,贊嘆不已,或愁容滿面,怒不可遏;或如關東大漢,唱“大江東去”,或如南國女子,吟“曉風殘月”……用這種情感,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焰,激發學生火熱的情感,使他們亢奮起來,在強烈的情感驅使下,學知識,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
二、課堂氣氛要“可樂”
精彩的導入會使職高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巧妙的開講,會使職高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到來。
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還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積極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自由討論,在課堂暢所欲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為此,在課堂上,時常提醒自己,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昂揚的精神狀態,從而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當課堂氛圍處于低潮時,我便適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和語言,振奮學生的情緒。學生在這種“可樂”的氛圍中,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也就學得有心了。
三、教學內容要“可樂”
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更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學生已處于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要抓住這一點,取決于語文教師能否抓住教材中無窮的“樂”點。為此,語文教學就應以課堂為圓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全方位地縮短學生與外界的距離。在傳授知識時,盡力把知識變成有趣的“樂點”,讓知識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項鏈》一文備課時,筆者設置了一個“進行創新性賞析,超越作者,沖破框框”的環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總會在閱讀時進行再思考、再創造,形成自己的理解。讓學生超越作者,沖破框框,不受作者創作意圖的束縛,不受既定結論的影響,開展自由討論,來個“瑪蒂爾德其人大家談”,見仁見智,自由評說。每人先獨立思考,然后主動站起來亮觀點,找同伴,“拉幫結派”,再按觀點分組,由主動亮觀點者牽頭,讓同一觀點的人坐到一起去,共同研討,繼續完善自己的觀點,力求完善說法。最后請每個觀點的領頭人上臺演說,闡述本組的觀點。
四、語言運用要“可樂”
職高生普遍的特點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較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自制力較差。他們的注意力最長只能堅持20分鐘左右,大腦就會出現階段性疲勞。如果學習內容單調,職高生在聽的過程中,就會索然無趣、興趣蕩然無存,課堂上表現為無精打采,做小動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有較高的語言藝術。
語言作為教師授課的重要交際工具,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樂”的語言可以提高職高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效果。人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記憶清晰,而教師的詼諧、幽默,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有趣形式,它可使職高生精神愉快,使死板的知識講得妙趣橫生,記憶效果和學習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如講解《雷雨》時,我分析周樸園對魯侍萍說的“從前的舊恩怨,過了幾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說:“那么大的傷害,卻是如此輕描淡寫,這讓我想到了一句歌詞(唱出來)——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那么,我們語文教師如果能根據學科的特點,下準這味“可樂”藥方,培養學生的興趣,那么我們的職高語文教學離孔子所謂的“樂學”也就不遠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工貿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