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的和煦春風吹進了中學數學課堂,提出了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但是,在課堂改革的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流于形式的情境創設,毫無目標的自主探討、合作交流,簡單低效的模糊評價,膚淺泛濫的有效性。因此,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便成為我們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教學情境進行理想的創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有了新的變化,教師都樂于去創設情境開展教學,這的確給課程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創設問題情境的主要方法有:(1)通過語言描述,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2)利用錄音、錄像、電腦動畫等媒體創造形象直觀的問題情境;(3)學生排練小品,再現問題情境;(4)利用照片、圖片、事物或模型;(5)組織學生實地參考。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學生的探究方法進行必要引導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的組織尤其重要。具體做法是:(1)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營造新穎的問題情境。(2)靈活采用探究的形式。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學生在嘗試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常常難以把握問題解決的思維方向,難以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難以判斷知識運用得是否正確、方法選擇是否有效、問題的解決是否準確等,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啟發引導。常用的啟發引導方式有:(1)重溫與問題有關的知識。(2)閱讀教材,學習新概念。(3)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聯想、猜測、類比、歸納、推理等。(4)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并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需要讓學生反復經歷多次的“自主解決”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把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作為長期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加強這方面的培養。常用方式:(1)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使學生體會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快樂。(2)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應該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再進行嘗試解決。(3)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共同解決。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有效的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教師要善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適當評價,并通過對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來有效地鼓勵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標準:(1)能否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2)能否應用各種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3)能否有效地解決問題;(4)能否證明和解釋結果;(5)能否概括和推廣解法。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方法:(1)觀察學生解題過程的細節;(2)聆聽學生對解題方法的討論;(3)批改學生的作業、測驗和考試卷;(4)分析學生的學習體會或考試心得。
四、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例題、練習進行比較和優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選擇和設計例題與練習,培養學生主動梳理、運用知識的意識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達到更好地掌握知識及其相互關系和數學思想方法的目的。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材料。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不搞“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教學中要注重“一題多解”。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解法去解決問題,但是數學是講究“最優化”的,數學中“解法最優化”的含義是要求尋找最簡潔、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這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明確,要引導學生去比較、去評價,并使學生掌握那些公認的最佳的、最優的、最基本的解法。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別人的優勢或改變自己原有的解法,使解法多樣化。因此,在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說出幾種解法,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練習是幫助學生將所學內容吸收、鞏固、提升的必要渠道,但練習題的內容必須精選巧編,練習題的形式思路必須靈活多變,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練習的問題上,徹底放棄題海戰術的思想。
五、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合理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今天,我們已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時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能讓學生及時地感知到新時代的初中生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來思維,這些才是教師面對新技術所應該做的、所要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有其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容量;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的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于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臨近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要利用自己的教,突出學生的學,重點是教方法、教技能,淡化教知識、教書本。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引導學生的學上有較大益處,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可謂一舉幾得。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落實新的教學理論,不能忽視“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我們只有辯證地處理好“課堂教育思想和觀念從‘灌輸型’向‘啟發探究型’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轉化”“師生關系從‘從屬型’向‘平等型’轉化”“基礎性的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可以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方式來實現”等幾方面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并合理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作者單位 新疆精河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