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下中學生而言,歷史性的價值低迷期,恰恰也是生發新的歷史轉機的醞釀期。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終究取決于中國人民能否崛起,中華文明能否再崛起。
現在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不穩定因素,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中出現的“某某門”事件、校園安全事件;冷漠變成習慣,自私變成信仰,市儈變成本能,道德缺失的狀況腐蝕著人的靈魂;大眾文化風云突起,精英文化偏安一隅;經典被瘋狂解構,世俗文化走紅,品位不高的流行歌曲、詩歌、言情小說、調侃式的娛樂,缺少人文精神的快餐文化充斥著校園。這既暴露了個別人在現代物質利益的刺激下重感官享樂,缺少精神信仰、精神空虛的現實,又深深地揭開了現代教育的傷疤。高中政治教育如果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美感,無疑就會助推這種現象的產生。
文化最具體切實的表現就在社會生活方式之中。我們高中教師怎么才能用更清晰貼切的語言,說出日常實踐的意義本源?怎樣讓《文化生活》的教學最終能直擊學生靈魂?筆者認為《文化生活》教學必須兼容知識和素質,須神形兼具。
要做到形神兼具,我們在《文化生活》的教學中就必須要正確處理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這里所講的本質,主要是一種無意識的社會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比如中國人的家庭觀、德國人的服從、英國人的保守。而現象,主要是指文化現象,對于文化現象,各地學生都不會感到陌生。正因為太熟悉,學生們往往只停留在現象繁如煙花的表層,而忽視對本質的探究,正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然而,現象只是本質的“派生物”,很有可能轉瞬即逝,曇花一現,最后沉淀在千萬年人類文化史中的才是本質。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讓學生只是糾纏于各類文化現象,停留在感官的直接刺激上,而要理性地認識文化現象,形成沉淀于學生內心的終身素養。從古至今,從東到西,各種文化現象的背后都有其深層次的背景和意義。我們要讓學生在《文化生活》的學習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精神和美感。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生活化教學,感悟文化生活
新課程改革就是讓知識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歸納、體會知識。同時實現由知識向能力和素質轉化,由外在說教轉化為內在需求。
對學生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了,才會刻骨銘心,終身難忘。《文化生活》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和時代感,有些內容單靠課堂教學,學生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因此,教師應把課堂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鏈接,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認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經歷是一種財富”,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感悟,讓學生在生活中體味文化。在上《文化生活》課時,可以試著用專題、案例的方式開發課程資源,同時打破書本框架體系,這樣更能讓《文化生活》富有“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如尋找一個感動故事、寫下一段真情感受、學唱一首抗災歌曲、布置一次圖片展覽、吟誦一首親情詩歌、發起一次全校募捐。又如挫折,是對國家意志的考驗;磨難,是對民族精神的砥礪。“大愛無疆!玉樹加油!”“玉樹,讓我們在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得到空前的凝聚和升華。我們在上《文化生活》課時也可以結合玉樹救災活動,借用主題班會的方式來展開新授課。
在危難前眾志成城,在困難中守望相助的一幕幕感人場景,這感動、震撼了每一個同學,有一個學生在班會中這樣說道:“曾以為愛國僅僅是一種口號,但是在那短暫而又漫長的全民默哀的三分鐘里,我深切地感覺到總有一種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在震動。”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在這場抗震救災過程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文化的教育,更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升華,是一次心靈的洗滌,遠比任何一堂《文化生活》理論課來得生動,來得真切,來得實在,來得震撼!
二、熱點滲透,豐富文化生活
高考命題的最大優點是不回避熱點。這個“指揮棒”也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產生巨大的影響,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補充時政熱點,使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斷與時俱進,保持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鮮度”。下面就以世博會為例,輻射《文化生活》第一、第二單元知識。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副主題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城市和鄉村的互動。上海世博會會徽圖案以漢字“世”為書法創意原形,并與數字“2010”巧妙組合,相得益彰。會徽圖案從形象上看猶如一個三口之家相擁而樂,表現了家庭的和睦和“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世博會理念。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是藍色“人”字造型的“海寶”,意即“四海之寶”。上海世博會預計將有200個左右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游客前來參觀。從《文化生活》角度看:
1.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舉辦世博會不僅可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各國經濟發展,而且可以為舉辦國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舉辦世博會可以向世界呈現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3.世博會是促進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舉辦世博會可以促進參展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可以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4.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繁榮的前提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上海世博會是一次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將為世界留下有關城市主題的一份豐厚的精神遺產。
5.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世博會會徽和吉祥物設計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元素,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又遵循了世博會的理念,富有世界性和時代特征。
三、開發本土資源,讓《文化生活》閃耀紅色光芒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本土資源就在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而,在《文化生活》的教學導入環節中,引入本土資源,能使學生很快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學習的注意力和主動性。
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周莊、同里、角直等水鄉古鎮、中國昆曲博物館、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昆曲傳習所、評彈學校、中國昆劇藝術節、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蘇州昆劇團、蘇劇團、桃花塢木刻年畫、蘇劇、蘇式滑稽戲、吳門書畫、各類傳統工藝美術等具有吳文化特色的藝術瑰寶。
當然,《文化生活》教學也需要加強對教材自身的挖掘。如把握教材主線,建構知識體系。文化的內涵和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發展(傳播、繼承、創新)——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增強文化軟實力。前兩單元講文化的共性,后兩單元講個性,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因此,在《文化生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豐富和拓展知識結構,促進課程資源的開發。我們要借助于富有震撼力的時政熱點,與其他模塊相互支持,滲透于學生的心靈,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旋律。
(作者單位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