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與生活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并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美國教育家華特就曾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一、課本即生活的記錄
《月光啟蒙》這篇課文記錄了作者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千人糕》通過媽媽的話告訴我們:任何一樣東西都是成千上萬人共同勞動的結果;我們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滄桑,世態變遷,都能從語文課本里找到歷史足跡。可以說,語文課本中的佳作,是大自然中的群飛蝶舞,是秦磚漢瓦上歲月的印痕,是西湖邊的幅幅對聯……就像富含生活濃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鉆越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二、教學即生活的闡釋
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要在這里體會生活的苦與樂,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從中獲得生活的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既是對課本所記錄的生活進行闡釋,也是對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闡釋。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情并茂、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這些課文是學生感悟人生,學會生活,完美人格的重要素材。魯迅先生就曾把文學比作是普羅米修斯從天庭盜給人間的圣火。正是這充溢著智慧、蘊含著哲理、噴涌著情感的圣火點燃了人類的心靈之火、生活之火與精神之火。如《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片段:
師:游人爬天游峰累是因為山高、險、陡;掃路人卻說不累是因為熱愛大山,熱愛掃路工作。“此時此刻我想______。”
(引導學生可以是我想對老人說,對大山說,對游客說,對作者說,對自己說……)
生1:我想對老人說,您熱愛工作,樂此不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生2:我想對大山說,是老人的精心打扮,你才顯得這樣美,你應為有這樣的老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生3:我想對游客說,你們不該半途而返,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欣賞到好山好水,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體驗。
生4:我想對自己說,在學習的征途上,要學習老人的樂觀的態度,頑強的毅力,才能早日到達希望的頂點。
言為心聲。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與作者、作品對話,進行人與人的對話,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在對話交流中,學生加深了對老人、大山、游客的認識,升華了情感。師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基于生活的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互融。
三、閱讀即生活的體驗
閱讀書本,就是閱讀生活。讀《花瓣飄香》就會讀出小女孩愛惜花草、體貼母親的美好心靈,讀懂生活中的親情;讀《掌聲》就會讀出人與人之間應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熱情鼓勵,真誠幫助,讀懂生活中的友情……當然,課堂中的閱讀是極為有限的,必須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課外書籍以及標語、廣告、產品說明等,都可以從中讀到語文知識,讀到生活的經驗,讀到人生的哲理。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就必須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尊重學生對生活的各種體驗。
四、作文即生活的再現
作文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再現,是學生審視人生、審視生活所產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實寫照。寫作來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有理要講。當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脫離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造成學生言不由衷、詞不達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廢話連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養。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要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學會學習。
如民政部門開展福利抽獎,我鼓勵同學們在家長的帶領下踴躍參加。由于同學們真誠地擁抱了生活,真心地透視了世界,獲得了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體會,從而產生了寫作的沖動,寫出了個性各異,多姿多彩的習作。如我班李慧同學在《抽獎》中寫道:“人們蜂擁而至,抽獎臺被堵得水泄不通,有的人想抽獎,卻先在一旁瞧,看看別人的運氣,這兒瞧瞧,那兒蹭蹭,猶豫許久才小心翼翼地從抽獎盒中挑出一張,左看右看;有的人干脆閉上眼睛,將手伸進盒子,聽天由命似的一抓,拿了再說。等到撕開獎票時,有的人中了,便興奮異常,手舞足蹈;有的人沒中,垂頭喪氣,大叫倒霉;有的人裝作若無其事,隨便把獎票往后一扔,擠出人群,其實心理酸楚得很。”這就是學生對真實生活的再現,是學生審視人生、審視生活所產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實寫照。可見,在對生活的演繹中,凸顯了學生個性。
語文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生活的需要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目標;同樣,語文學習也不能離開生活實踐,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生活需要語文,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離不開生活,語文使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 江蘇省洪澤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