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以來,“知識的傳授”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代名詞,教師或許是會讀書的人,但我們卻忘了讀一本無字天書——“學生”。讀懂這本書才能讓教育改革高效、長久地發展下去。為此,時代賦予我們教師一項神圣的職責,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汲取知識、更新以往知識的能力。知識是學習的根本,培養學習能力是課堂的關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讓我們立足根本、抓住關鍵、迎接實踐的考驗。
一、注重基礎,并使之放大
學習的通法只在努力,積累會讓“水滴石穿”,“量變達到質變”。放大基礎,讓難變易,興趣會隨之而來。有所取舍,會事半功倍。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安排教學內容,積累基礎知識,注重能力培養,制訂詳細的培養計劃。期間關于基礎、重點、易錯點、鞏固點適當放大,思維交錯點、混淆點適當放開,難點適當緊縮,重點在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效果會相對高效很多。所謂熟能生巧,基礎扎實會利于能力形成與提升。
二、教學設計的導向不求精彩,但求目標明確
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包括了觀察、思考、總結等多方面能力。課堂上絕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教師負責輔導、反饋、溝通、調度等。課堂環節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問題的設置應適合學生的思維,教學的組織要結合學生的動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操作中有“分”有“合”,時間上可長可短,課堂雜而不亂,通而不同。通過問題的反復提出、解決,形成思維方式的遷移、同化,能力也在長久的孕育和發展中得到落實。這是個長久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毅力,課堂或許不會精彩萬分,但會回味無窮。
三、學生“會學”是最終結果
“教會”不如“學會”,“學會”不如“會學”。未來的社會需要學生自己去開拓,教師的作用就是教會學生開啟社會大門的鑰匙。因此習題的選擇,作業的配備,講授的重點,輔導的方法,鞏固的過程,能力的提升都要緊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與培養。個別的錯誤和群體性的錯誤要分別講解。讓學生集體研究,而后有選擇性地略講或詳講,注重糾錯與知識的鞏固過程,這樣課堂會更具實際意義。總之,能力和成績并存,并不等價,課堂上二者應共同發展,相輔相成。
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個階段的產物,未來存在無限可能,堅持鑄就成功。改革并非全盤否定,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去粗取精,同步升華。學生學習能力是課堂的精髓所在,讓學習能力扎根學生心中,未來的繽紛世界,將由這些學生創造輝煌。
(作者單位 吉林省柳河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