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對當前幼小銜接問題的實際分析,發現了幼小銜接教育存在問題的根源。若想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個機構的共同努力,要嚴格堅守終身教育理念,從而對兒童進行適應其能力發展的全面且系統的幼小銜接教育。
關鍵詞:幼小銜接;終身教育;斷層
所謂銜接,是指兩個相鄰的教育階段在二者過渡教育上所進行的相互連接。而所謂的幼小銜接指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時期,家長、學校、幼兒一同參與到教育中來的活動,我們也可以將之視為是針對幼兒在從幼兒園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時期所要進行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幼兒園教育顯然與小學教育有著很大區別,但是由于此過渡期的初始者是幼兒園,因此幼兒園要為幼兒進入小學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使孩子們能夠盡可能快速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幼小銜接教育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的學前教育階段。因此我們要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為小學與幼兒園之間搭建起一座暢通的橋梁,以完成從幼兒園向小學的完美過渡。
一、幼小銜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筆者結合自己近20年的教學實踐,并通過對我國目前幼小銜接狀況的具體分析,發現幼小銜接中存在著以下問題:
1.單向性
現今許多地區的幼兒園都在努力貫徹教育要旨,積極展開各項有效工作,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充分的準備,無論是教學要求、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要力求與小學教育靠攏。然而小學方面尚未為幼兒的各方面特點考慮周全,還沒有與幼兒園主動形成對接,因此在銜接問題上工作重心全倒向了幼兒園。
2.片面性
有很多幼兒園認為銜接重點應在知識方面,因此十分注重與小學即將學習的基礎課程的銜接。這樣一來便忽略對學生適應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以及生活經驗的培養。另一方面,幼兒園沒能全面地為孩子們考慮,對于即將進入小學的他們,在關心照顧以滿足他們生理健康的同時,忽略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3.形式化
在銜接工作上未能充分重視內容與過程,從而導致其層次淺,只停留于表面。例如,幼兒園的大班教學將教室布置陳設改變得類似于小學,延長上課時間,縮短游戲時間,或是組織學生到小學參觀。這些都過于形式化,未能從根本上進行銜接。
上述做法,明顯存在著弊端,不僅未能促進學生發展即將進入小學的適應能力,還為孩子發展添置了新的問題。例如提前向學生們講授小學的內容,從一方面來說確實為孩子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孩子們的思想還很簡單,對于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會認為那是自己已經學過的東西,從而產生倦怠的思想,并從一開始便養成不認真聽講的不良習慣。待到所“儲備”的知識能力用完之后,就不存在任何的優勢了。然而孩子們卻因之前的習慣,缺乏思考和探索問題的積極性,這樣一來便導致了學生在才進入小學教育階段就出現一系列無法適應學習的困難。再者,幼兒園的教師不似小學的教師那樣,有著充分專業的訓練,他們對小學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并不能做到完全了解。
二、導致幼小銜接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
1.幼小銜接的斷層問題
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期間存在著一定的斷層問題,幼兒教師未能夠全面理解銜接問題從而導致在操作過程中存在著片面性。來自德國的哈克教師曾經指出:“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是學習環境的轉換,也包括教師、朋友、行為規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變化。”另外,哈克教授還根據研究發現,正處于幼小銜接這個特殊階段的時候,一般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斷層:關系人的斷層、學習方式的斷層、行為規范的斷層、社會結構的斷層、期望水平的斷層、學習環境的斷層。對幼兒園和小學進行了一番比較之后,我們從中發現有幾項不同。
首先,在教學時間問題上,幼兒園用來教學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到1個半小時左右,其余的時間用來做游戲、勞動等。而小學則有明確規定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一天有六節課。其次在管理方式上,幼兒園進行的是一日活動的五交替,而小學的教學則是嚴格按照一定的作息時間制度。其三,在教學形式上,幼兒園大多采用的是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娛樂中慢慢積累生活經驗,增長見識,并非正規的學習。而小學教育則是嚴格根據教育大綱,教師要根據教育計劃來制訂教學內容,課堂所重視的是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以及最后的學習掌握程度,屬于正式教育;其四,在師生關系上,幼兒園實行的是二教一保,即教師和保育員,以方便能夠隨時照顧到孩子,小學則只有教師。
2.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制約與影響
在銜接教育的實際操作中,所顯現出來的現象大多是幼兒園在唱主角,忽視小學的協調工作。長時間以來,幼小的銜接工作并沒有受到充分的重視,多數關注的是小學與初中的銜接或是初中與高中的銜接。這樣一來便在思維上形成了一種習慣,認為幼小銜接的工作重心在幼兒園,而與小學并沒有多大關系。正是受這種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教師對于初入小學的幼兒的心理特點沒能做到充分理解,沒能及時培養孩子們的適應性和入學準備,再加忽視了與幼兒園的協調,致使幼小銜接的工作變成單向工作。
所以,長期以來幼小銜接工作未能得以充分實施,其主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師對幼小銜接工作缺乏全面認知,從而在操作過程中過于片面。這種現象若不予以遏制,將會導致教育斷層的進一步加劇,使幼小銜接工作無法得以深入全面的開展。
三、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實施
正所謂人生無常,生活中處處、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換。因此,我們要在幼兒時期便開始注重人的適應能力培養。首先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要求孩子們逐漸獨立起來,如讓孩子們正確地穿衣、褲、鞋、襪。教師在進行教育的時候要關心孩子們的每一個生活細節,從而對于那些生活能力較弱的孩子進行特別耐心的輔導與教育,督促他們能夠將一件日常生活事情順利完成,最終促進孩子們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為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幼兒教師可以牢牢把握大班孩子競爭意識強的心理特點,開展“比比誰的坐姿美、優秀值日生、穿衣小冠軍”等小比賽。這樣一來,既豐富了課堂又有效地促進了孩子們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四、培養幼兒學習興趣,提高學習適應能力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促使人們對該事物的心理活動活躍化,成為人們積極探索的內心驅動力。對孩子們進行閱讀興趣的培養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入大班之后,教師要開始重視培養孩子們的書面語言能力。一方面要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還要開始培養孩子們的認字識字的興趣,從而為孩子們進入小學后的學習奠定一定的知識基礎。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經常利用繪本教學,舉行看圖說話等活動,讓孩子們帶自己所喜歡的故事書來幼兒園,然后抽空組織講故事比賽;或由教師向孩子們朗讀報紙內容,讓孩子們對新聞等書面語言都能夠有所接觸、接受。為了幫助孩子們識字,教師要努力探索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孩子,如準備與漢字相關的操作材料,讓孩子們能夠從中了解漢字的特點。
五、兩類教育機構要求同存異
兩類教育機構在進行銜接工作的時候既要充分結合孩子的年齡階段特點,還要加強孩子們發展的內在聯系,重視孩子們的智能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工作,另外還要關注孩子們的生理健康教育,從而為孩子們的終身教育奠定基礎。兒童在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這兩個階段都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從而又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以及階段性。在這個過渡時期,孩子們的身心發生轉變是必然的,所以處于此階段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規律,防止一系列銜接問題的發生。通過教育實踐,我們發現,若是只單純從幼小相互靠攏的外部條件或形式來搜尋解決問題的措施是不夠理智的,更重要的在于要找出孩子在幼兒園與小學奠基階段持續發展的內容。另外,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工作者要時刻反思,從多個角度來思考能夠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銜接教育,而不是將工作重點只放在“銜接”二字上。
總之,做好幼小銜接是對孩子人生起步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工作,幼兒園方面既要努力,也要重視與小學老師、家長的溝通與合作,才能促進該工作順利有效地進行。
參考文獻:
[1]洪素芳.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策略與方法[J].金色年華:教學參考,2011(9).
[2]楊敏印,義炯.從哈克教授的幼小斷層理論看法國的幼小銜接措施[J].天津教科院學報,2009(4).
[3]孔寶剛,胡娟.日本幼小銜接的經驗和啟示[J].幼兒教育,2010(36).
[4]周蔓雪.對幼小銜接工作有關問題的新認識[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5]陳景凡.淺析我國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11).
(作者單位 許光來:浙江省天臺縣赤城街道第四小學 洪 瑜:浙江省天臺縣恩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