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更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同時,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養成,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終目標,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關注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問題解決;策略;探究
“問題解決”是近年來數學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皢栴}”是學習數學最好的載體,“問題解決”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最高層次?!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把“問題解決”作為課程的目標之一,并在“數學課程總體目標”中指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影響因素之一:“讓學生全部都懂”的教學觀念。
袁振國教授在《反思科學教育》中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問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庇纱丝梢?,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教學中所處地位迥然不同。讓學生“全部都懂”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就越少;在美國,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連老師都解決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不同的教學理念造成了學生不同的問題意識。
策略探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充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離不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p>
問題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具體的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目標的達成,應集中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中。例如:教學用量角器量角(角的邊比較短的、角的開口朝下的、角的兩邊都朝上的),學生量角并寫上度數,在學生匯報、集體訂正后,教師問:通過剛才的量角,誰發現了量角的好方法或新問題?
生1:對于開口朝下的角,我有一個好方法,就是把作業紙倒過來讓它開口朝上。
生2:我覺得他的方法不如我的好,我是轉動量角器量出來的。
師:你覺得他的方法怎么不好?
生2:因為,如果在黑板上畫一個角的話,黑板不能轉動,用他這種方法怎么量?
生3:我用量角器的中心點和角的頂點重合,用量角器上的兩條刻度線和角的兩邊重合,然后用大數減小數,它們的差就是要量的角的度數。
生4:對于邊較短的角,我們可以延長角的一邊讀出角的度數。
生5:通過量角,我發現角的大小的確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只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在這兒教師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感受問題、尋找答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在體驗和感受中提出新的問題,從而不斷形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心理渴求,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能力。
當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順應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不斷啟迪學生的思維,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數學,那么,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能培養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隨之得到提高。
影響因素之二:問題沒有價值。
所需解決的問題是否具有價值,“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動機與情感,也影響到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教學講求“實效”,以課本為中心,脫離學生的實際(國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課“求西安大、小雁塔的高度”),使學生感到書本上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價值,從而失去了對解決問題的興趣。
因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到基本目標的領域。要求“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策略探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現實生活中包含著許多數學問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應該挖掘這些素材。只有當問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價值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實際問題”時,安排兩個水平差不多的學生進行一次跳繩比賽,請其他同學當裁判,讓一個學生跳3次,另一個跳4次,誰獲得了這場比賽的勝利呢?這個問題激起了“裁判們”的極大興趣,他們積極投入到這個問題的解決之中,或思考,或動手,或討論,或爭論,最終得以解決。通過這個學生身邊的有價值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的動機指向更明確,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像這樣有價值的問題舉不勝舉,例如:
①家里用電每度0.52元,用煤氣每千克4元,做飯使用電或煤氣,到底哪個更合算?
②手機全球通號碼收費方法與神州行市民卡收費方法不同,如果手機主要打市內電話,選擇哪一種更合適?
③家里使用市話,怎樣打電話最省錢,設計一個最佳方案。
雖然有的問題不具體,需要學生調查研究、設計方案、數學建模、解決問題,但它們都來自學生的身邊,都是有價值的,都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在解決有價值問題時既能掌握知識與技能,又能主動運用于相關問題,形成良性循環,對于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幫助的。
總之,問題解決的過程是集思考、探索、建構、創造于一體的過程。只要我們“解放”課堂,讓學生當“主角”,讓問題變得有價值,讓學生自主探究,就能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與動機,激發其內在的潛力,真正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落到實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樊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