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學生主動積極構建知識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活動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掌握事物本質的探究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創設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能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客觀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構建學科知識模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疑,巧妙設疑,通過設疑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隨著教師設置的疑點,不斷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聯系實際,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我們的數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的問題情境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典型事例,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啟動多種感官參與建構知識,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七年級《數軸》一節的教學中,可設計這樣的生活式情境:先播放古代部落以狩獵為生和睦群居的生活畫面,然后出示問題:酋長上任時先在繩上打個紅結表示財物往來從0開始,如捕獲一只羊就在紅繩結右邊順次打一個結,向其他部落借一只羊就在紅繩左邊順次打一個結,你能解讀如圖所示A、B、C處繩的含義嗎?
二、巧設懸念,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通過設疑問難,能有效地引起學生認知的不平衡。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教師提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的條件,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猜想與驗證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在輕松愉悅、積極認真的心境中,實現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情感轉化。
例如七年級《探索規律》一節的教學中,先在視屏上顯示一只手,然后師生一起伸出左手,像屏幕上顯示的手那樣數數字,1、2、3……思考:數到20時,剛好落在哪個手指上?數到200時又落在哪個手指上呢?(生動手數數時,師就說出答案,再讓生去體驗)再由學生任意說個數,教師直接說出答案,學生去驗證。從而讓學生生出問題:老師沒有數數,怎么知道答案呢?從而引入新課。
三、利用游戲,創設快樂式問題情境
“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通過滑稽戲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協調地參與到教師所設定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索知識,揭示規律,必將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在七年級《你今年幾歲了》的教學中,課前設置一個猜年齡的游戲: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做一個猜年齡的游戲。請把你的年齡乘2再減去5的結果告訴我,我就能知道你的年齡。通過同學們的參與,再讓學生也猜一猜老師的年齡,從而引入新課。
問題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它不僅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更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建構數學知識,在情境中自主地參與探究和相互交流,從而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發展,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