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是享譽中國古代文壇的才女。讀其詩其詞,能觸摸到易安的情感神經,探尋其人生軌跡,慢溯文辭,讓人觸詞驚心。而她晚年的名作《聲聲慢·尋尋覓覓》極盡纏綿哀婉,詞人借豪放恣縱之筆抒凄苦悲愴之懷,細雨凄情融于慢調中,集中體現出她晚年孤苦無依、悲哀愁悶的處境和心情,滲透時代的悲涼。此詞獨特的藝術風格,烘托渲染出來的凄苦氛圍,讓后世讀者感懷,不舍釋卷。
關鍵詞:李清照;聲聲慢;凄清;慢語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涵詠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其蒼涼意境、細膩深邃的凄美感情、渾然天成的珠玉言辭,讓人不忍釋卷。
我們知道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再婚乖運等不幸遭遇后,李清照飽嘗顛沛流離,孤苦無依。不難想象,在古代,孤獨女子生活已屬不易,更何況是年老獨居、滿腹才情詞人?在這種遭遇和心境下,可尋覓和哄散的實在太多。
開詞十四個字疊用,看似突兀啟筆,實則以鮮明的節奏感和音樂般的旋律美先聲奪人,詞人胸間凄情,真切感人,讓人回腸蕩氣,一詠三嘆之余,讓人漸入凄美的意境之中。
似乎經歷難耐無眠的雨夜,清晨起床后,詞人更覺百無聊賴,悵然若失,不禁“尋尋”,然“尋尋”未得,故又“覓覓”,“尋覓”自然不得,詞人又恍然。曾經與自己情投意合、安樂廝守的丈夫已與塵土相伴。此時,一種清冷而又孤寂的氣氛橫壓而來,令人窒息。往昔院中的溫馨,恍若昨天。然而此時,詞人卻倍感寂寥、孤獨,往昔夫妻恩愛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了。“冷冷”中又帶“清清”,繼而詞人終腸痛心碎,凄情入心,化為“凄凄”,“冷清”遂凝結于心,詞人終不堪重重的重負,痛心入髓,“慘慘”不已,心情已由失望而轉為愁苦萬狀。“戚戚”油然而生,腸斷心碎,言盡萬千愁情。
思念,找尋,失望,哀婉,僅用十四個疊字,便超然筆墨蹊徑之外,情感漸入深邃,勾畫出了一個凄涼、肅殺、孤寂、凄清而又痛苦難耐的境界,筆抒胸臆。僅開端這三句一連串的疊字,就已寫出了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細細密密,感情真摯而感人。
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一文中,傅庚生有如此妙評:此十四字之妙,妙在疊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
后世詞人亦紛紛效顰,但終未得其妙。
詞人繼續揮筆:“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時,正值深秋時節,秋給人的感覺應該是“乍寒還暖”,而詞人換以“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詞人如此筆法,定有其用意,聯系詞人此時的遭遇,不難看出,此處的“乍暖還寒”,應為詞人心頭“乍暖還寒”的真實寫照。詞人難眠之余,夢中追思,覺來飽嘗尋而未果的凄楚,郁積在詞人心頭的孤獨、凄苦,此時流露為“乍暖還寒”,直至“最難將息”。如此情勢,詞人如何能安心地歇息呢?倍增牽腸掛肚痛苦憂傷。
詞人隨俗又不堪其俗:“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古人有晨起于卯時飲酒的習慣,故稱“扶卯酒”。詞人心中的寂寥,無處排解,想借酒澆愁,然而心中的愁苦已很難承受這晚來的諸事打擊,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苦,一股腦兒涌上心頭,借酒澆愁恐怕也只能愁復愁了。
思緒萬千:“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憶往昔,雁兒往來傳書,傳遞夫妻濃濃的相思,而如今已成匆匆“過客”,斬斷了詞人心中情思。詞人觸景傷懷,愁情澎湃。
下闋詞人情不能堪,漸入直接表白,“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此時此刻,詞人獨居秋日的杭州,漫步蕭瑟的庭院,殘英滿地,無菊可摘。秋菊已過盛期,色澤憔悴,讓飽經人世滄桑的詞人,不禁生發慨嘆:“如今有誰堪摘?”是啊,還有誰能夠慰藉自己的內心呢?惜花更為惜人、惜己,筆意深遠,字里行間透露出詞人內心深處濃得化不開的愁苦滋味。
詞人獨自一人,守著無聲的窗兒,如何度過即將降臨的夜晚。“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充滿詞人心間的,也許除了孤寂、凄惶外,還有隨之而來的那揮之不去的精神上的無盡苦惱。
下面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似實似虛,亦實亦虛。在秋日黃昏的景色中,枯黃的梧桐葉子正細細地飄落著,酷似綿綿的雨絲,沁入詞人的百結斷腸,不經意間,又平添了一抹剪不斷、理還亂的愁苦滋味。此處寫得極妙,“到黃昏”后作一停頓,仿佛詞人已清淚橫流,詞人停下拭去清淚,但哀愁不盡,伴著那縷縷的細雨,“點點滴滴”仍然不斷滑落。
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詞人不掩飾的內心愁情,噴涌而出。亂世詞人李清照,用她的凄情慢詞,寫盡了自己晚年的哀婉愁情。
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用口語化的清新語言練就凄情,渾然天成,妙語迭出,可見女詞人不事雕琢的深厚詞學功底。
(作者單位 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