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年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教授改革復旦大學的招生制度時規定:不論所招收的大學新生是文科還是理科,要看報考復旦大學的考生的語文成績,語文成績不達標的,一律不收。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中學語文老師,尤其是高中語文老師難辭其咎。
有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回避: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幾乎是一個人一生中語文能力養成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沒有學會寫文章的學生,上了大學,到大學畢業時,往往是不會寫論文的,除非你上了大學后特別喜歡寫作,用心發展過自己的寫作能力。而沒有考上大學直接就業的那些人,讀書的機會可能不少,但寫作的機會恐怕不多。現在我們提倡終身學習,終身學習知識、技術的人不少,但能把寫作當作職業或者愛好的人卻不多。
問題一:作文教學達不到課程教學的作文能力目標,瓶頸出在哪里?
現在,農村網絡比較發達的地方,教師可從網上下載各種教學資源,造成了教師自己不喜歡動腦、動手寫文章。在網上的教學資源中,有沒有包括好作文、作文指導的好文章呢?有,而且不少。作為教師,做什么事情先借鑒一下別人的做法,然后,自己靜下心來考慮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做的過程中會出現些什么問題,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是無可厚非的。以指導學生作文為例來說吧,有很多教師指導自己的學生有一套自己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同時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所面對的學生和他所面對的學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嗎?如果出現的問題并不一樣,我還能套用人家的辦法嗎?
問題二:作文指導缺乏個體的針對性,對學生寫作的個性化發展缺乏必要的關注。
新課程強調教育的公平性原則,把教育“大眾化”作為實現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的具體途徑。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在“為了每一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幫助”方面,有可能沒有努力做。教師沒有耐心傾聽過學生對我們的訴求,對于他們的訴求,教師能否和他們平等地對話,給他們一些讓他們十分滿意的、感激的建議,教師甚至沒有始終關注這些得到了我們建議的孩子實際的發展狀況,沒有切實地思考過應該怎樣引領他們走出寫作困境。
問題三:學生的寫作學習中,教師僅僅是組織者、評價者,還是引導者、指導者、幫助者?教師是學生的“法官”,還是他們的“朋友”“師長”“榜樣”?作文評價,需要教師對自己學生的少說評價語,多給改進的示范寫法。
教師往往善于給學生的作文下評語,就那樣幾個詞語,但在具體的寫法上指導甚少。“下水作文”被稱為教師參與學生寫作活動的典范性指導法,“下水作文”怎么寫?如果這樣寫,學生的反應是什么?學生寫作上出現的變化是什么?這些都要思考。
我的學生的作文本,實際上也就是我的“下水作文”的作文本。學生有喜歡寫小說的,他們的小說交給我,我一邊讀,一邊修改,如果我感覺他們沒有把情節充分展開,我就為他們充分展開。如果他們的結尾沒有收好,我就為他們重新設計結尾。如果他們寫的故事雖然已經圓滿,但現實生活中會有更復雜的發展,我就往下發展,把生活的真實呈現在他們的藝術創作里。
問題四:作文的創新,有沒有具體的榜樣可以效仿?與優秀作文的差距,從哪里發現?創新從哪里開始?以什么標準鑒定學生的作文有創新?
2010年高考作文,江蘇考區有一位考生,把從古書里撿來的生僻字湊到一起,寫了一篇讓閱卷老師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才翻譯完的“創新作文”。有位老師稱,這位考生可以破格錄取,理由是,他從事考古專業工作一定行。我只是想問一個問題:這位考生的滿分作文,會把我們已經習慣了以高考滿分作文作為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優秀作文范例下的老師、學生引向哪里?
創新指的到底是什么?以我的經驗來看:
1.我們的課本,那些范文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就是我們引導學生時的一種標準,以自己生活的真實體驗,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以自己親身聽到的故事,演繹范文中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就是學生的創新。
2.這些范文中修辭、詞語的感情色彩變化、結構的技巧,學生能在自己的寫作中巧妙地運用,寫出好文章來,就是他們的創新。
3.諸如白描、工筆類的文章風格,“投槍、匕首”似的雜文風采,隨筆似的行云流水風姿,高考優秀作文不是也有樣板嗎?學生也可以模仿寫成,這也是創新之一。
學生怕寫作文,需要給他們一些實際的指點:
1.讓學生領悟自己所讀文章是怎么寫的,它提到了怎樣的生活經驗。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沒有,那么,你有類似,或者說某種相似性的感受的經歷嗎?有。好,再看人家怎么再現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命體驗。用什么文體?用什么表達手法?他怎么修飾的?你有沒有試著這么寫過?寫了但寫不好,就要找其中的原因,是不會組織材料呢,還是沒有素材可寫,針對不同的原因再做改進。
2.如果學生愛寫,卻總是寫不好,閱讀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把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困惑,引入閱讀教材的教學設計中,通過比較課文與學生習作,讓學生發現自己可以從課文里借鑒什么。
3.學生有了已經像樣的作品了,只是老是一個寫法——用不同的文體呈現同樣的主題,或同樣的主題、文體,不會變化結構的方式。可以做這樣一種指導:比較兩篇文章的寫法——同一主題的文章。至于學生自己的作品呢,不論是課文,還是他們熟悉的課外作品,都可以拿來作比較。
4.當學生總覺得講評作文太抽象時,教師要寫“下水作文”,寫一篇給他們看,鼓勵他們寫得與老師的不一樣。這就是模仿和創新。
5.寫作素材,可以用寫日記的方式獲得。所以,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日記可以是流水賬,但不要小看這流水賬,寫多了,寫作的技巧也能練出來。
6.堅持寫隨筆。隨筆是最好的練筆方式。隨筆寫出來的都是完整的文章。實際上,因為你老在寫,思維狀態就會很活躍,對什么都會很敏感,容易發現需要寫的東西,也容易一接觸需要說點什么事,馬上就有話要說。寫隨筆還有一個好處:你會真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為你總有問題需要解決,總是在讀書時自然地尋找自己關注的對象,從而把無關的東西自然地聯系起來,綜合地思考,一旦有了成熟的想法,就會有實踐的興趣,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時會得心應手。
7.寫作的困惑需要向別人訴說,在合作探究中破除。寫作中有了經驗,也不妨拿出來和別人分享。其實,分享是一種對話,對話會引起更多的智慧的迸發。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