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是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的內容,自己曾在學校領導的指導下,先做了一堂試講課,課后有效地進行反思,及時修改教案,使公開課上得很成功。實踐使自己更新了科學課教學理念,為今后實驗課教學打開了新的思路。具體亮點有三:
一、學習科學課程標準,挖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亮點
在試講中,教學設計理念注重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液體變化會影響物體的沉浮,但整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只注重知識面環環緊扣及思維邏輯的嚴密性,而忽略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習慣的設計,結果在課堂上學生實驗起來你爭我奪,場面熱鬧,卻不能去細心觀察、深入思考,效果不佳。課后,我認真學習了有關科學課程標準的一些書籍,明確了科學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方法、價值觀、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情感、科學習慣等。結果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真讓我刮目相看,十分驚喜!學生通過討論設計出很多種能證明燒杯里的水是否是鹽水的方法:(1)蒸發與結晶:把這杯水放到太陽底下曬或把這杯水放到酒精燈上加熱;(2)品嘗:用嘴嘗;(3)演示:將馬鈴薯放到已知清水和鹽水中等。我趁熱打鐵讓大家甄別哪種方法在現在應用是不科學的,為什么?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再如,學生設計實驗方法這一步,我試講做法是:小組先討論后由組長匯報,其結果是討論、匯報一言堂,多數同學因沒有具體分工和組間的競爭,不能認真傾聽和思考發言人的設想,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經過反思,在公開課上,我要求學生不僅設計實驗方案,而且有具體的分工,各負其責;匯報時要先完成的組自由選派匯報人,代表本組的意愿,全員參與演示,展露風采為團隊增光。這樣一來,匯報的胸有成竹,帶著勝利者的姿態和榮耀感,傾聽欣賞的注意力集中適時提合理建議、善意的評價。課堂中評比、競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了良好的知識共享氛圍,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品味,培養了科學探究的習慣和態度,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深入領會教材內涵,創造性使用教材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用教材教,而決不能教教材,即教者首先必須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教材,做到“為學而教”。可實際教學告訴我,這一步很有必要,學生通過再實驗才真正感受體驗到只有濃鹽水浮力比較大,才能將馬鈴薯浮起來,含鹽量少的鹽水中的馬鈴薯是沉的。先前得出:“馬鈴薯在鹽水中能浮起來”的結論是不夠準確的。它使我醒悟到:認真熟悉教材,理解作者意圖至關重要,是上一堂好課的前提。
再比如,學生知道同體積液體越重浮力越大的道理后,教材安排了調制一杯雞尾酒的實驗裝置,很形象,挺好!我就用錐形量筒代替酒杯,演示給學生觀看,課堂上學以致用,引起情感共鳴,學生一陣贊嘆:“太漂亮了!”為思維活躍注入了興奮劑。
教材里“不同的物體會懸浮在不同的液面上也能說明液體輕重不同以及浮力也不同”的實驗裝置學生看起來不是一目了然,我在公開課上大膽創新,將油、蜂蜜、水分成三杯,將干棗、鮮葡萄、石塊、干桂圓、栗子等逐杯放入其中,學生就看得很清楚,自然得出了正確結論。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熟知教材,才能有效取舍教材,創新教材,事半功倍!
三、有意制造學生認知矛盾,激發思維靈感
閃電雷鳴是異性的云層相碰撞才耀眼、驚人。思維也是在碰撞中才會飛躍,獲得靈感。我在公開課教學設計中力求體現這一理念。比如試講液體輕重和浮力大小時,先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再用天平稱其重量,課講得平淡無奇,學生興趣不濃。而在公開課上,我先設問,讓學生猜一猜:清水重還是鹽水重?學生都說鹽水重,這時教師拿出天平讓學生稱一稱,結果清水重(因清水多),這樣與學生原來的認知發生了矛盾,引起認真觀察和思考,很快發現清水與鹽水不一樣多的情況,提出清水與鹽水應該一樣多才能比較,我因勢利導讓他們想辦法比較出誰多誰少,他們開始把兩個杯子平放在一起比較,這樣顯然不科學,我就給他們提供量筒,這樣就水到渠成了。講蜂蜜、油、水哪種液體浮力大時,學生先猜油浮力最大,我用演示證明油浮力最小,造成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發生沖突,促使學生探究思考:為什么看起來黏稠狀的油浮力會最小呢?他們自然會聯想到液體的輕重會影響浮力大小。當學生經歷了思考過程,獲得了明確答案之后,還將油、蜂蜜、水親自倒入杯中進行實驗證明(同體積油最輕,水次之,蜂蜜最重;所以油浮力最小,水浮力次之,蜂蜜浮力最大)。這時候學生成就感油然而生,創造思維閃爍,創造激情飛揚!
(作者單位 遼寧省阜新市清河門區新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