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學生,關愛學生
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贏得學生的信任,是教師作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第一步。
當代青少年與師長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隔閡。很多教師只關心學生的成績,師生之間互相溝通的渠道不夠暢通。或者說很多教師們評定這個學生怎么樣,主要是看他們的成績怎么樣。導致許多學生只把教師定位于傳授知識的“學習上的權威”。這樣師生之間缺乏融洽交流,距離越來越遠。現在需要這樣一種教師,他能夠自己觀察學生,能從學生的外表看到他的內心世界,關心學生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學生的心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熱愛學生,把跟學生交往看成一種樂趣,并且善于跟他們交朋友。
二、讓愛構筑溝通的橋梁
在心理學中,“溝通”被視為一種影響過程──作為發信者的個人使受信者的他人的行為發生變化的刺激(通常是語言符號)得以傳遞的過程。這里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把“溝通”定義為:作為發信者的個人或團體傳遞信息、情報,以便對受信者的他人或團體的行為產生某種影響的過程。
心理學家認為:童年的心理缺陷和情感的殘疾往往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想要彌補需要付出很大代價。自尊心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就可能產生心理障礙,如自卑感、逆反心理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切莫在公共場合揭開學生的隱私,并由此使學生自尊大失,進而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這是與學生溝通的前提,也是教師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
三、正確引導建立健全人格
1.學會用愛對待身邊的親人
九江縣一中有一個班級在開家長會之前給每位同學都發一張紙,正面是學業成績,反面是我對自己說、我對父母說、我對同學說、我對老師說。現在的高中生,絕大多數的同學都是住校生,他們平時與父母接觸少,缺少交流,讓家長知道孩子對父母的理解也是非常好的。
2.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系
當代學生中獨生子女多,再加上緊張的學習和生活節奏,人際交往問題日益突出。在他們中間形成了不會交往、不敢交往和畸形交往現象,嚴重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學生在學校里人際關系主要是和老師、同學交往。
3.引導學生正確區分事物
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要讓學生體會到作為一個人,應該從中尋找其存在的意義。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發現、感受和體驗萬事萬物的變化,使他們逐步認識到萬事萬物的變化都與自己息息相關。
四、創造合作教學的環境
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教育者要隨時把握教育的時機,使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盡可能在學校各項活動中,讓學生心靈受到感動、震撼和啟迪。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煉,獲得體驗。
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德、智、體、美、勞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只有教育思路正確,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學校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作者單位 江西省九江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