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說:“孩子變得冷漠與自私,是家庭、學校、社會感恩文化長久缺失造成的。”如今我們不僅要從學前教育開始,通過情感心理的發展和培養逐步潛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從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身邊的人開始,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過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情感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中生根、開花、結果。
一、轉變家長育人理念
我們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家長會、移動短信平臺等渠道,為家長作更新家庭教育理念的輔導講座。讓家長接受“育人德為先”“做事先做人”“學會感恩”等德育理念。動員家長參與學校德育教育。在家訪和家長會上特別加強孩子們“感恩教育”的內容,讓他們了解學校感恩教育的舉措,并把孩子教育的結果反饋給家長,和家長們協商在以后的學習教育中如何融入這方面的教育。
二、建立學校感恩教育體系
1.編寫校本課程,陶冶學生情感
學校可以自主開發編寫德育校本課程,根據學生身心特點,結合各年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活動,使各年級德育內容專題化、規范化。如一年級:邁好學習第一步——以“養成教育”為主題;二年級:邁好成長第一步——以“守紀教育”為主題;三年級:邁好文明第一步——以“禮儀教育”為主題;四年級:邁好理想第一步——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五年級:邁好人生第一步——以“感恩教育”為主題;六年級:邁好成才第一步——以“成才教育”為主題等等。力求使本年級德育內容具體、細致,具有可操作性,使學生易于接受。
2.注重學科滲透,激發人生感悟
基礎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德育無閑人,人人都育人。”首先,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資源,找到切入點,在教學中不斷滲透。特別是語文教師,語文教材里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親情贊歌,應引導學生好好賞析,激發他們的人生感悟,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中給兒子道德力量的父親,《地震中的父與子》《游子吟》等等,都是進行親情熏陶的好教材。
3.巧用教師示范,學生耳濡目染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從書本中獲得,必須從師長處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做到以學生為本,既教育引導學生,又幫助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用教師的感恩行為,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使教師成為學生感恩的榜樣。
4.開展實踐活動,表達感謝之恩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在上好感恩教育課的同時,還必須開展好感恩教育主題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活動中豐富情感和體驗,并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向愛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表達愛。
三、引導社會開展感恩教育
建議村鎮、社區與家校合力開展感恩教育。如,邀請省感恩教育專家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講座,讓孩子觀看感恩教育內容的電影。還可以向學生推薦現今的少兒頻道中或是小孩子經常接觸的網絡游戲中有感恩方面內容的節目。
誠然,當愛成為一種鞭策,當感恩成為一種自覺,當我們心懷感激之心,真誠地感謝他人,我們的生活將因此而更加美好!沒有感恩的社會是可怕的,沒有感恩的校園是不和諧的!讓學生心中的“感恩之花”花香四溢,讓感恩教育的溫馨之風吹遍校園的每個角落,讓我們的一生因感恩而變得更富足、更美好。
(作者單位 湖北省當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