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和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新時期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從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認為,教師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鼓勵質疑,使學生“敢問”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習慣于接受教師提出的一又一個的問題,再思考如何回答,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有問有答,但缺少質疑的聲音、思維的碰撞,這樣的課堂就成了滿堂灌,成了學生被動成長的牢籠。青少年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思維活躍,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但他們不習慣向老師提問,或者說老師也沒有給他們提問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便失去了提問的欲望。于是課堂上就只有老師的聲音,學生不再敢問了。要打破這種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實施有效教學,就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敢問、好問,求新求異。如在“生活用電常識”一課,重點內容之一是通過講述觸電原因、觸電的急救方法等內容,對學生進行安全用電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設計時,我也產生徘徊:是通過師生問答,直接給學生一個明確答案好,還是讓學生自由提問、討論,再得出結論。很明確用第一種方法教學會相對簡單,學生也能夠得出結論,但學生缺少了參與的樂趣,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也不利于問題意識的培養;采用第二種方法,學生的思維可能拓展得很遠,提出的問題會五花八門,教師很難掌控課堂,但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能夠真正得到能力的提高,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了第二種方法。
二、激發興趣,使學生“愛問”
課堂上,學生真正能提出問題的很少,大多數學生提問都是圍繞“這道題怎么做?”也有少數學生愛問稀奇古怪的問題。其實,這些學生都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很強的直覺思維能力。這是發現問題的來源,教師應細心體察,予以保護。曾經有一位學生問我:“能不能創立一套理論,把自然界所有的規律都統一起來?”盡管我也回答不上來,但不論學生的問題是可笑,還是有無價值,我都盡量呵護這種探究的心理和求知欲望,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如在“生活用電常識”一課,我就遇到一個難題:很多孩子從小怕電,對試電筆“又神秘又恐懼”。如何才能吸引學生樂學愛問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課堂上,我先給大家作出示范,然后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提出了“為什么用試電筆時沒人觸電”的問題。于是,我引導大家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這節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時,也增強了提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三、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會問”
沒有人一開始什么都會,包括提問題也要講究方法。很多時候,學生的提問是隨意的,沒有經過多少思考就提出的,問題可能膚淺,也可能與本課無關。這時教師要理解和信任學生,并給予點撥和啟發。一名學生曾問我:“為什么要人工降雨?”我試圖從緩解旱情角度去解釋,可他著急地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意思”。經過幾番交流,我才明白他想問的是,人工降雨時,為什么要把干冰彈發到高空。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并非都是準確的。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如何回答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
(作者單位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鎮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