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理念,是社會變革的產物。新課改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教學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這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自己在教學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重視教學環節的“預設”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新課程的教材觀致力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其最大特點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們常常驚嘆于名師的精彩紛呈的課堂,殊不知,課堂教學中的精彩往往來源于課外的精心預設。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深刻理解,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全面把握和對教學方案預先設計。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從整體上認識教材并用聯系的觀點分析教材,通過反復推敲教材并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主要特點、邏輯結構和編排意圖。同時,還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機智,預想到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和對策,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一旦出現“意外”,教師應隨機應變,不要拘泥于已有的教學預設,恰當地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積極引導,做到既自然過渡,又兼顧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動力
興趣是教學的生命力,興趣是學生學習和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吸取知識的要求,繁重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再是負擔,真正學習起來時已是輕松萬分。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更新教學理念,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從而引發其產生進取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三、有效激活思維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思維是人腦對事物本質和事物之間規律性關系概括的間接反映。課堂上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這樣不但可以擺脫整節課沉悶地進行,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一定要讓學生在探究活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會造成學生盲目操作,無效探究。另外,課堂教學要從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關節點,數學思想方法的概括點,思維的困惑點,構建適度的問題串、知識鏈,使學生真正通過自己實質性的思維活動獲取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發展數學能力。同時,通過例題或練習的變式題,適時追問,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調動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參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學生深入挖掘潛藏智慧,產生靈感頓悟,思想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提升,真正達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反思教學得失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源泉
當前的一些課堂往往是“教師講得精彩,學生聽得入迷”,而課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很多學生對老師講過的方法卻“若隱若現”、“似是而非”。究其原因,這些課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自顧自地講下去,以自己的思路取代了學生的主動探求。大部分學生忙于接受老師所傳輸的解題方法,沒有自己的思路空間,更沒有對問題的深刻認識,也就談不上課堂上的吸收與課后的靈活運用了。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重新審視“我”的教學行為,從新課改的理念出發對課堂進行反思。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自己在備課時是否考慮到了這些因素,啟迪是否得當,引導學生是否及時到位,在問題分析中是否注重揭示數學本質等等。教師只有常常照鏡子,積極參與教學反思,常思常新,才能散發出高效課堂的魅力。
總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必須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一定的培養,從而才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
(作者單位 貴州省盤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