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教育的歷史發展,課堂教學形式的應用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社會教育資源,通過簡單直接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播,各種能力的培養,為國家和社會的管理和發展培養了各種人才。直到今天,無論是我國還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深知課堂教學是與學生接觸最直接、時間最多的過程,因此我認為應認真地鉆研課堂教學,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入手,改革課堂教學。
通過多年來從事教育的經驗總結和對目前教育現狀以及學生走入社會出現的一些情況的觀察、調查,我分析總結出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1.課堂教學仍然較封閉,使知識的傳授與生活的應用存在差距;2.課堂教學仍然太注重學生考試成績,忽視了教育的本質,無長期的目標,反而效果不好;3.仍然沒有發揮出學生相互合作學習,相互管理的作用,導致教師很累,學生叫苦;4.教師為了完成規定的知識傳授計劃,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價值觀的培養。針對上述問題,我嘗試進行了一些改革,效果不錯,現我把它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一、破除封閉式課堂教學,立足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應用
學生由于年齡和接觸社會時間不多等方面因素,使學生在社會活動、經歷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部分時間處于封閉的課堂中,因此,對知識的接受就處于被動的情形之中,比如:在學習《思想品德》的“做自立自強的人”時,真正能體會和感受到的同學并不是很多,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少或時間久了無印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就要求學生用專門的筆記本每天記錄生活中所遇、所見、所聞之事以及當時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在學到那個知識時,通過自己向學習小組選出與本知識相關的記錄事件,來供大家討論、感受、領悟新的知識,糾正錯誤思想,加強知識的社會化。
二、破除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著眼于學生長期思想和能力的提高
“欲速則不達”,其實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和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成績。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當中,我把學生日常的表現進行了記錄,記錄分為優良事件和差異事件(包括言行、處事、回答問題的態度、情況等)。每周公布,以激勵和督促學生,用長期的方式來培養學生。
三、破除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相互管理的教學模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通過認真的備課,精心制定好適合班級中學生的導學案,通過把一節課劃分為自學討論、引導突破、訓練反饋和小組小結等教學環節,合理地制定時間安排,充分發揮和挖掘學生的潛力,使知識的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印在心中。通過幾年的摸索和改革,基本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而且效果很好,學生形成長時間樂觀的學習態度。
四、破除為完成知識傳授計劃的教學,重視對學生個性和價值觀的培養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個性和價值觀的形成。而且這是不斷滲透于課堂當中的,我們不能為完成一節課的知識傳授計劃,而不管價值觀的培養,而恰好相反,只要學生個性和價值觀形成后,才能使知識的傳授更好地進行。
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課堂教學,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和改革,都有自己的見解和感悟,我希望能與各位同仁繼續探討、學習和改革。
(作者單位 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