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Visual Basic(簡稱VB)是屬于Basic語言中的一個版本,一方面,VB繼承了Basic的簡單易學的特點,使得初學者很容易從入門到精通。另一方面,VB編程系統十分巧妙地將Windows編程的復雜性“封閉”起來。通過幾年的教學探索,獲得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交流。
關鍵詞:Visual;Basic語言;啟發式教學;學習興趣;啟發思維
Visual Basic語言一直都是程序設計入門的首選語言,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各種程序設計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該語言命令少,它的命令和語句十分接近英語和數學語言,簡單易學,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是,計算機語言是計算機課程中相對枯燥的一門,尤其是理論課,老師怕教,學生厭學,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為此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Visual Basic語言知識、掌握操作技能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學好VB首先要把握好三個方面
1.學生掌握知識情況
學生掌握知識情況一般包括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創造等方面。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基本情況,采用相應的啟發式方法,我校學生一般基礎薄弱,掌握知識能力較差,但有好奇心和一定上進心。其學習具有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及深的特點,這個特點構成了VB語言教學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生動具體的例子進行教學,有些重要內容還要在不同的知識中反復出現。
2.VB教材特點
VB語言教材很多,根據初中學生的素質特點,該教材應有嚴謹而淺顯的風格,豐富多彩的例題。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做到對內容了如指掌,觸類旁通,其次要根據教和學的規律,把知識內容按一定的順序排列,遵循深入淺出,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教材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且應注意與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的密切配合。
3.教師與學生的配合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的最佳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也取決于學生的學,只有兩方面配合默契,才會教得自如,學得輕松,效果最佳。在教學時,教師選擇教法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學法,設計教法時要設計相應的學法,并使“雙法”優化,默契結合。
二、在VB教學中靈活運用啟發式教學
很多老師都有體會,無論如何強調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重要性,對我校的大部分學生奏效不明顯,如何結合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以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愉快、輕松而緊湊的45分鐘課堂上達到老師的要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啟發式教學正是以激發學習興趣、激發思維的成功轉化為內涵;以質疑、回答、點撥、鋪墊、操作及電化教學為手段;以準備、誘發、釋疑、解惑、應用為程序的一種教學方式。
1.激發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人們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所學習的一切,常常把握得迅速而又牢固。因此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啟發式教學的首要問題來抓。
比如我在介紹循環順序結構一章時,考慮到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對程序的界面進行了美化,如每猜一次數時,窗體上的卡通頭像會隨機地出現一種樣式。講述這部分內容時,先運行光盤中的“猜數游戲”程序。在輔導學生編寫“猜數游戲”程序時,應該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程序中的條件語句部分,而不要讓學生為制作程序的界面花太多的時間,讓學生將精力花在輸入與調試程序上,讓學生感覺程序好學、不難、有意思,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啟發學生思維能力
“啟發”的“啟”是“開啟”之意,當學生經過積極的獨立思考仍不明其解時,教師要旁敲側擊,導以思路,使其能登堂入室,尋求奧秘;“發”是“懂得”之意,當學生經老師的思路引導而心有所悟時,老師可進一步誘導使其完全理解,由此可見,啟發的思路就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老師的“教”、“問”與學生的“聽”、“想”、“看”、“練”、“答”結合起來,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循循誘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以輕松的心情、活躍的思維來接受新知識,學生學習VB語言的積極性高漲,避免了老師怕教、學生厭學的被動局面,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進行VB語言教學時,首先要善于精選事例,使其具有明顯的代表性,要把知識恰到好處地貫穿到具體實例之中,激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全面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達到由此及彼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譚浩強.計算機語言編程基礎:BASIC語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教學用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