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市素質教育的開展和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傳統的教研活動因其活動次數有限,時間安排緊張,研究內容繁多,已不能滿足教師和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2008年,在市教育局的統一安排下,我校加入了“十一五”全國教育技術重點課題《基于遠程互動平臺的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以寶安區與鄂爾多斯市研究為例》的研究,同時我校與深圳寶安區榮根小學結成了“手拉手聯誼校”。我校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切入點,更新教育手段為致力點,以加快教育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在遠教工程實施和應用的基礎上,開展了網絡教研。
所謂“網絡教研”就是一種以互聯網絡和遠程教育網絡為基礎,開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是拓寬教學研究途徑,推進校本教研,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它借助各種網絡通信工具,不受時空和人員限制,給教師教研提供了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開闊了教師的視野,豐富了教師的知識儲備;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更新教育理念,解決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困惑。
現將我校在開展網絡教研活動時的一些經驗作如下匯報:
一、改善硬件條件,加強組織領導,為網絡教研提供有力保證
2004年在市教育局、電教中心等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校班班裝備多媒體,每位教師配備一臺電腦,并在2006年全部連接互聯網。這為網絡教研打下了一個堅實的“硬件”基礎。同時我校把網絡教研工作納入了管理的重要內容,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主管副校長為副組長,以教育教學領導為主要成員的網絡教研領導小組,從組織和人員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二、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形成校本教研合力
1.建立學校局域網,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2007年我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園局域網:http://10.121.30.1,實現了校內資源共建共享;2008年學校建立了校園外網:http://www.wsqsyxx.com,實現了更大更廣范圍的資源互通與交流。
2.創建教師博客群,搭建家校互動橋
我校名師、學科帶頭人率先建立博客家園,并帶動其他教師,目前我校已建立了十幾個“教師博客”。教師們在博客里講述著工作、學習、生活的點滴,記錄著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教學案例等教研足跡。同時學生和家長可以通過互聯網與老師進行溝通,并對學校、教師的工作發表意見,真正實現了“家校互動”。
3.參與QQ、BBS論壇教研,跨越教研溝通界限
我校在加入課題研究后,不僅經常利用遠程教育平臺與深圳榮根小學的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并且在2010年建立了學校自己的QQ群,大家利用課余時間互相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同時我校教師在與深圳榮根小學交流的BBS和烏審教育BBS上發表自己的文章,跟帖回復、交流互動。與深圳榮根小學的教師和旗教研員以及兄弟學校的老師們參與論壇研討活動,給我校教師很多的引導和啟迪。
4.網絡教研制度化,提高集體備課實效性
為了讓網絡集體備課有效開展,我校制定了《一小“小循環式”網絡集體備課方案》,成立了領導組、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要求。我們確立了網絡集體備課的六步操作流程:確定主講,研究教材(教案上傳)——集思廣益,形成初稿(上傳初稿)——實施教學,觀摩指導——及時評價,完善定稿(網上研讀)——輪流執教,各展風采——總結反思,資源共享(進入文庫)。在活動中我們不斷探索、改進,逐步使我們的網絡集體備課教研活動進一步規范化,促進了我校課堂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5.手拉手視頻互動,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我校在市教育局、電教館的支持下多次利用網絡平臺和深圳寶安的教師們進行網絡視頻互動,如2008年11月20日,我校教師觀摩了寶安區教師的數學課;2010年10月28日和11月23日我校數學教師兩次觀摩了寶安區幾位數學教師的示范課并進行了異地評課活動。我們借助這個平臺實現了異地“零距離”的研討,與名師們“零距離”的接觸,大大提升了教師們的課堂教學水平。
三、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網絡教研的時效性
學校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遠程教育與網絡技術培訓,不斷提高網絡教研技術水平。培訓內容包括如何使用計算機和網絡,能在網上收集、整合、發布各種教育信息和教學資源,學會建立博客并在教育論壇上發帖子,學會應用電子郵箱及QQ傳送電子文檔等,不斷提高網絡教研的能力和實效。
總之,我校在遠程教育平臺下開展網絡教研以來,老師們參與網絡教研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不僅提高了教師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學教研的水平,促進了教師的共同提高,也促進了學校的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