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識化學應該從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在平時教學中應該積極傳播化學的“真”、“善”、“美”。
關鍵詞:科學角度;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化學的“真”、“善”、“美”
2011年《中學化學教學參考》第3期刊登了房喻教授題為《再造化學——兼談2011國際化學年》的文章。該文指出,現在人們過多地將化學與環境污染、恐怖威脅、化學武器等聯系起來,化學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實際上在人們對化學義憤填膺之時,忘記了化學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例如沒有化肥、農藥的使用,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蔬菜產量將減少三分之一;沒有合成的藥品,人類平均壽命將要減少一半等。那么作為化學教師在平時化學教學中應該如何準確地理解化學,并將其精髓傳達給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化學觀呢?
一、我們應該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化學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化學誕生于17世紀后半葉。在20世紀以前,化學被定義為“研究物質本性及物質轉化的科學”。20世紀之后,由于原子論和分子學說的建立,才有了今天化學的定義,即: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物質間相互轉化的科學。
我們知道,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由物質引發的任何事情,人們都會自然地聯想到化學。食品問題、環境問題等被人認為與化學緊密關聯,“有害”、“有毒”、“有污染”就成了化學的代名詞。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概念。
當碰到跟化學有關的社會生活問題時,首先不要想到這是化學出了問題,而應想到社會生活與化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化學可以幫助我們創造美好的社會生活。這樣的思維會幫助你準確地理解化學,用客觀的心理和態度來看待化學。
二、我們應該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理解化學
1.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問題應該利用全面的觀點來看待。因為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如好和壞、對和錯、長和短、快和慢等,參考的標準不同,它所具備的意義也就不同。化學應用在社會生活中也有這種兩面性,如果不用辯證的眼光來全面看待化學,就可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甚至會以較為偏激的思想來看待化學。
所以,化學在應用的時候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只有認清這種辯證關系,才能發揮正面的作用來造福人類。
2.唯物辯證法認為,復雜事物發展過程包含許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化學在發展和利用的過程中也存在類似的關系,如:無論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化石燃料是主要能源。我國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但煤在燃燒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帶來了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以至于很多人將煤的燃燒當作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而忽視了煤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對于煤帶來的大氣污染是次要問題,可以通過煤的除硫或煤的氣化等技術來得到優化。
所以,化學在運用中還存在“主與次”的辯證關系,認清主次,才能把握重心,優化細節。
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量變階段,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而質變則是事物根本性質發生了改變,是由一種性質的事物向另一種性質的事物的根本轉變;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
所以,化學在運用中還存在“多與少”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化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我們應該積極傳播化學的“真”、“善”、“美”
1.求“真”的化學
化學史始終是圍繞化學家不懈努力和奮斗的歷史,是化學家認識世界、改造自然、創造發明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讓學生通過接受歷史上優秀化學家故事的熏陶,激勵和啟發學生按照客觀事物的規律做事,尊重客觀事實,腳踏實地,堅持真理,堅持原則,處處都追求表現自己的本質和本性。例如,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利用實驗證明了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定律,同時通過創立氧化學說推翻了盛極一時的燃素說,從而使化學開始蓬勃地發展起來。這樣可以教育學生平時要勤于思考,敢于挑戰傳統觀念,堅持走科學的道路等。
2.求“善”的化學
化學研究與應用的范圍遠遠超出了原有領域,趨于社會化。古往今來,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自從人類學會使用和保存火,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后,隨著制陶、冶金、瓷器、染料、玻璃等制造工藝的發展,人類逐漸向著繁榮昌盛、文明進步的方向前進;從陶器、銅器、鐵器、蒸汽、電氣,直到原子能時代的到來,人類不斷同饑餓、疾病作斗爭等。
3.求“美”的化學
在化學教育中,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學生的人格,激勵學生以美為方向去創造生活,開拓未來,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通過化學人文教育素材的感染和熏陶,讓學生思想上得到碰撞,認識上得到啟發,心靈上得到凈化,人格上得到錘煉和升華,從而讓學生化學人文精神得到養育。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龍池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