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面對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的嚴峻形勢,搞好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實踐,探討了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教學,從課堂教學方面對實現有效教學的一些認識與大家探討,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有效教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新課程的實施,本質上說,是一種課程行動研究過程。通過這種行動研究,把觀念形態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習得的課程,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將新課程現實化、制度化,落實到課堂教學層面。從這個角度講,沒有課堂教學的改革,將是不完整的課程改革。因此,我們努力打造以喚起學生認知欲和主體性、創造性的有效課堂,從而讓課堂活起來。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強的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導師”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怎樣教學才算有效,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有時教師講得很多,講得很辛苦,自以為效果不錯,但恰巧是阻礙了學生的思考,阻礙了學生探索性學習的產生,這種教學不是有效教學,最多只能說是低效教學。我們要研究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這種策略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一、準備策略,就是怎樣備課
課前我們教師實現同伴互助,強化教師的集體智慧,實現集體備課。學科備課組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將教材進行最優化整合和處理,將組內老教師豐富的經驗和年輕教師靈動的創意進行有效融合,對不同層次的班級分設目標和內容進度,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減少了因教師個體差異所導致的教學效果的差異。再通過組內交流,取長補短,使有效的做法得以認同和推廣,有效的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二、實施策略,就是如何上課
就是根據備好的課如何在課堂中具體落實。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我總結出了課堂教學一般過程。
1.在講解理論知識時,盡可能的精煉,把最基本的方法講清楚,把操作步驟講明確。比如完成一個文件的復制,需要四個步驟,選擇被復制的文件─執行編輯菜單下的復制命令─確定目標文件夾─執行編輯菜單下的粘貼命令,這樣就完成了文件的復制。
2.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來完成一個小型的任務,即以“任務”來驅動學習。當然給學生留的作業,要緊扣本節課的內容,難易適中。過難、步驟過多,學生容易喪失信心,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太簡單的話,起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3.布置好任務,讓學生自己動手練習,發揮創造性思維,采取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務。這樣在探索過程中,既有快樂,又學到了知識。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教師就應該發揮其導師的作用了,巡查學生練習的情況,有問題的地方及時予以指出,并正確地引導。
4.練習得差不多時,讓學生進行演示某一個內容。當然,我們最好讓學生自己主動要求,不要隨便命令某個學生來做。如果,老師強求學生來練,他反而會更加緊張,以至于不能完成任務。學生主動的話,他的積極性高,精力集中,效果會非常的好。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很好的鼓勵。
5.教師對學生的練習進行及時的點評,經常出現錯誤的地方給以糾正,把較簡單的、容易操作的方法告訴學生,做得較好的予以表揚和鼓勵。
6.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指出其中的重點、難點。關注實際生活,進行學習拓展,實現學生知識遷移。
當然除以上列舉的實施策略外,還有許多其他實施策略,我們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生進行靈活運用處理才行。
三、評價策略,教學評價是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保證教學和促進教學有效的重要手段
新課改倡導評價方式多樣,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標準多條,但評價以激勵和促進為主,評價必須為促進教學服務,為促進人的發展服務。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只要樹立“有效教學”理念,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遵循教學規律,加強教學研究,探索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率就一定能夠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濟良,李尚仁.高中技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李藝,李冬梅.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新課程的視野.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陳集中學)